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807996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其它相关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理论论文-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资金难”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各类社会资本由于其“逐利”的本性,缺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动力;而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政府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增长二个变量,通过实证的方法对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及支农结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府应在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问题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资金难、政府主体作用、实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难”现象1农村正规金融极度萎缩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四大商业银行及农发行纷纷撤出农村,县以下金融机构网

2、点大幅减少,好些地方已经完全撤出,而仅留下来的网点也往往通过资金上存, 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只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对农村发放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这两类仅存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也严重不足:农村信用合作社经历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以后,虽然仍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出于自身盈利性、安全性的考虑,商业化倾向严重,据统计,农业贷款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 1999 年为 46.2%, 2000 年降低到 34.2%,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和其它经营主体常常难以得到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经过一系列的业务范围调整,其信贷资金运用绝大

3、部分集中于粮棉油流通领域,其贷款主要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随着粮棉油收购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的逐步实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急遽萎缩,而与此同时,一些支持难度远远小于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带有公益性的经济活动如良种繁育、种籽购销等,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贷的支持,更得不到商业性信贷;邮政储蓄自成立以来,其存款余额就快速上升,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在农村领域的存贷业务网点,为中国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提供了巨大的吸储空间,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性对解决农村资金难问题并无益处;虽然 2007年 3 月 20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但如果中央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其资金流向,可以

4、预见邮政储蓄“抽水机”的角色很难发生根本改变。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又返还给了农村领域,但很有限,远远不能补偿农村资金的流失。据农业部统计资料, 2004 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近 15% , 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还不到 6% , 我国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 30%。同时,据资料显示, 全国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达 6000 亿元,农村资金外溢使原本就很糟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同时也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民间合作金融机构缺位,农村地下金融活动盛行民间合作金融机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

5、,农村合作基金会是民间合作金融机构的一个典型,它产生于农村严重缺乏生产资金时期,具有互助性、社区性,在组织内部融通资金,资金投放以短期、小额支持农业生产为主。作为民间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一个资金自筹,不以盈利为目的,又缺乏政策支持的集体组织。由于法人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出现投资难以回收、拖欠率高、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它对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又消失了。2006 年 12 月 22 日,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规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

6、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这个意见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有限,实施效果尚有待商榷。而 2007 年 2 月 4 日,银监会颁布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对农民申请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放开了大门。但是,应该看到农村的金融人才极度短缺,好多农民对金融常识都不甚了解,所以,农民互助合作金融也缺乏可以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而真正有专业金融知识的人在现有的政策情况下,也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农村工作。农村合规金融机构的无效率还催生了农民之间的私人借贷,然而,私人借贷虽然活跃,但缺乏规范和法律保障,且规模狭小、利息高,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性支

7、出,难以成为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主要形式,由此地下金融应运而生。地下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作为农村非正规的民间金融对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增加农户的投资,对农业生产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是非常“脆弱性”的行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明显,农户的还款能力是很难有稳定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高利率运行,可能会加剧一些经济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贫困化。从本质上讲,地下金融的“趋利性”决定了这种金融形态并不适合去支持相对脆弱的农村经济。总体来看,农村金融的现状是:一方面,正规金融发展极度萎缩,不仅不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把农村本来就不

8、多的资金转移到城市,充当了“吸水机”的作用;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或者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样无法给农村提供必需的资本。换言之,市场在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时是“失灵”的、低效率的,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必须加大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然而,现实中政府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衡量政府的作用,我们引入政府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增长二个变量加以考察,分析政府能否通过财政支农提高农民收入,及政府应如何支农以实现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二、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分析(一)财政支农及农民收入的现状随着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日益引起政府的关注,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大大改善,2005 年发

9、改委提出,财政支农要做到两个“高于”,即确保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比例高于 2005 年,投资的绝对量高于 2005 年。但是,财政支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财政支农现状财政支农、补农总体力度不够,且被多方截留,真正能到达农民手中的资金少之又少,新中国建立 50 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为 5000 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 6.15%左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 1 国家财政支出中支农及农业支出占比年 份 财 政 支 出(亿元) 支农支出(亿元) 农业支出合计(亿元) 农业支出占比 (%) 支农支出占比(%)1978 1122.09 76.95 150.66 13.43 6.86

10、1980 1228.83 82.12 149.95 12.20 6.681985 2004.25 101.04 153.62 7.66 5.041989 2823.78 197.12 265.94 9.42 6.981990 3083.59 221.76 307.84 9.98 7.191991 3386.62 243.55 347.57 10.26 7.191992 3742.20 269.04 376.02 10.05 7.191993 4642.30 323.42 440.45 9.49 6.971994 5792.62 399.70 532.98 9.20 6.901995 6823.

11、72 430.22 574.93 8.43 6.301996 7937.55 510.07 700.43 8.82 6.431997 9233.56 560.77 766.39 8.30 6.071998 10798.18 626.02 1154.76 10.69 5.801999 13187.67 677.46 1085.76 8.23 5.142000 15886.50 766.89 7718.42 7.75 4.832001 18902.58 917.96 1456.73 7.71 4.862002 22053.15 1102.70 1580.76 7.17 5.002003 24649

12、.95 1134.86 1754.45 7.12 4.602004 28486.89 1693.79 2337.63 9.67 5.952005 33930.28 1792.40 2450.31 7.22 5.2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整理而得从上表可以看出,1990 年以后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总量上是增加的,但相对量却呈递减趋势,支农力度逐步减弱,尤其是 2000 年以来,虽然“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层决策者的重视,但是无论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农业支出占比在 2003 年达到最低水平 7.12,而支农支出占比则达到 4.

13、60的最低点,即使是新农村建设正式确立的 2005 年这两项指标也都较 2004 年有了较大降低,农业支出占比和支农支出占比分别降低了 2.45,0.67 个百分点,达到 7.22,5.28。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 10%左右,如印度、泰国等,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表 2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单位:亿元年 份 合 计 支 农支 出 农 业基本建设支 出 农 业科技三项费 用 农 村救济费其 他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 科技三项费占比() 农村救济占比()1978 150.66 76.95 51.14 1.06 6.88 14.63 33.94398 0.70357 4.

14、56657371980 149.95 82.12 48.59 1.31 7.26 10.67 32.404135 0.87362 4.84161391985 153.62 101.04 37.73 1.95 12.90 24.560604 1.26936 8.39734411989 265.94 197.12 50.64 2.48 15.70 19.041889 0.93254 5.90358731990 307.84 221.76 66.71 3.11 16.26 21.670348 1.01026 5.28196471991 347.57 243.55 75.49 2.93 25.60 2

15、1.719366 0.84299 7.36542281992 376.02 269.04 85.00 3.00 18.98 22.605181 0.79782 5.04760391993 440.45 323.42 95.00 3.00 19.03 21.56885 0.68112 4.32058121994 532.98 399.70 107.00 3.00 23.28 20.0758 0.56287 4.36789371995 574.93 430.22 110.00 3.00 31.71 19.132764 0.52180 5.51545411996 700.43 510.07 141.

16、51 4.94 43.91 20.203304 0.70528 6.26900621997 766.39 560.77 159.78 5.48 40.36 20.848393 0.71504 5.26624831998 1154.76 626.02 460.70 9.14 58.90 39.895736 0.79150 5.1006271999 1085.76 677.46 357.00 9.13 42.17 32.880195 0.84088 3.88391542000 1231.54 766.89 414.46 9.78 40.41 33.653799 0.79412 3.28125762001 1456.73 917.96 480.81 10.28 47.68 33.006116 0.70569 3.27308422002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