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99346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人口问题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摘要30 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

2、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关键词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30 多年来,累计少生 4亿多人,节约了 9 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 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

3、“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经过 30 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 1. 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978 年的 12. 0 下降到

4、2007 年的 5. 2 ,年均下降 0. 2 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由 1978 年的 96259 万人增加到 2007 年的132129 万人,年均增长 1. 1 % ,比改革开放前(1949 - 1977 年) 的年均2. 0 %的增长速度下降了 0. 9 个百分点。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现在仍以年净增 800 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20 年大陆总人口将达到 14. 70 亿,2050 年前后将是 16 亿左右。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 30 ,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 2. 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

5、1950 年至 1958 年,共出生 1. 8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 2060 万人,形成了大陆连续 9 年的第一个高峰期。1962 年至 1975 年,共出生 3. 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 2583 万人,形成了连续 14 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 年以后,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龄、育龄期,由此形成第三次高峰期。据预测,2008 年前后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这是因为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累计将近 1 亿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进入生育旺盛期。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即在农村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人也可生两胎,这些人也多进入生育年龄。“双峰叠加”的生育小高峰将持续十

6、几年,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 1700 万1800 万,高峰大概在 2010 年左右。由此将给今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巨大压力。 3. 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指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1 年我国老龄人口为 7 % ,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 2017 年,大陆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10 % , 达到 10. 4 %; 2025 年达到 13. 59 %; 2030 年达到 16. 59 %; 2035 年会 20. 13 %。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

7、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4.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 1993 年的 7000 万增加到 2003 年的1. 4 亿,10 年内翻了一番, 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 10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大多数,其中 15 至 35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0 %以上。流动人口庞大的后备军是 9 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农村劳动人口中,l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龄不足 7 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 3 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 13 个百分点。5. 性别

8、比持续偏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基本上属于正常范围,其出生性别比通常波动在102 -107 之间。但自 80 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 108. 5 ,比例偏高现象初显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 111. 3 ,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已达到 116. 9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 135. 6 ,远远高于国际社会可以容忍的 107 的最高警戒线。6.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术、个性心理与身体健康等方面

9、的综合发展的水平。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人口总体素质仍然较差。据 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 7. 8 年,尚未达到初中毕业年限;15 岁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达到 11. 04 % ,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西藏达到 44. 84 % ,贵州、云南、青海、甘肃 4 个省的文盲率都在 20 %以上。在从业人员中,文盲占 8 %,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占 33 % ,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 12. 7 % ,接 受高等教育的仅占 4. 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显示,1987 1997 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

10、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 454 人, 而日本为 4909 人, 美国为 3676 人,俄罗斯为 3587 人。另据 2000 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约有 6000 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4. 9 % ,受累家庭达到18. 1 % ,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儿 80 万人。此外,表现在民主参与率、遵纪守法率、社会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 7. 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2001 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 50. 0 22. 3 27. 7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

11、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 60 %至 75 %,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达到 54. 3 %、44. 1 %与 39. 8 %,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职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8. 人口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从我国人口布局看,东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据 2000 年统计,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 54 % ,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28. 13 %;东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28. 46 % ,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 71. 87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东部地区人均耕地面

12、积日趋紧张,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西部地区许多耕地潜力及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浪费严重。 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 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人口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造成对教育的压力。 1. 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国家确定教育投资的比例,除了考虑发展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形势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状况。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使国家能克服困难

13、,不减少或适当扩大教育投资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相对减少。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却较低。1998 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 国家的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平均为 18 ,初中平均为 23 ,2001 年我国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为 12. 31 ,初中为 16. 99 ,农村小学仅为 10. 19 ,农村初中仅为 12. 83 。lv 其次是引起校舍、设备全面不敷。由于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大学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达标率分别只有 20 %、37 %

14、和30 %。lw2001 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 5267 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 4. 9 %和 6. 7 %。其中,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为 6 %和 8. 1 %。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2001年全国初中 66 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 24. 5 万个,占初中班额总数的 21. 3 %,超大班在读学生约为 1619 万人,约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 1/ 4 。lx 其三是造成教师队伍量少质低。2000 年我国少儿人口(0 - 14 岁) 为 2. 89 亿人,2004 年高中阶段教育人口为 7587 万人,2008 年高等教育人口为 1. 2

15、5 亿人,庞大的就学人口压力和师资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量聘用代课教师。2001 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教师 70. 5 万人,占岗位教师总数的 6. 6 % ,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 58 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岗位教师的 9. 6 %。 按照“十五”计划,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 60 %的毛入学率,即使按照生师比18 1 测算,2005 年教师队伍的缺口达到 116 万人,如考虑到退休的教师,则补充的教师数量可能达到 120 万人。另外,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0. 7 %,职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 49. 2 %。高校教师

16、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99 年至 2001 年期间,与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近1 倍的发展速度相比,教师总量仅增长 31 %。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按照普通高校生师比以 15 1 计算,高校教师队伍的缺口达 11 万人。ly 此外,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导致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999 年统计,我国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为 73 % , 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 20 % ,与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相差 13 %。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偏低,影响了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lz2. 人口波动给教育造成的困难。人口的变化过程如一列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中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教师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紧张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