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98358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职业教育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 摘要:要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政府部门应发挥积极作用。但政府部门的威权主义行为和权威不足非但未使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加剧了应试倾向与学生素质发展间的对立,抑制了广大校长和教师的教改愿望,并使素质教育形式化了。而政府部门要在推进素质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依法行政和增强学校的组织性以弱化威权,必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大合法权力的投入和实行权、责统一以强化权威。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威权主义;权威近年来,政府部门的施政行为与推进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例如,有学者指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对高

2、考升学率高的学校进行表彰,对升学出现问题的学校进行惩罚,甚至对校长作出调离、撤职的决定。这个时候,对升学的引导已经变成政府的行为,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更加巨大。”应试教育如此甚嚣尘上,各级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地方都是像抓 GDP一样抓高考的分数,很多地方对校长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就是按分行赏,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好校长、好老师完全是政府说了算。”但在诸如此类的论述中,人们更多地是力陈政府部门的施政行为对素质教育实施的消极影响,而未能就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加以探讨。笔者认为,就政府部门与教育的关系而言,政府部门的威权主义行为和权威不足是导致目前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难以

3、遏制的重要成因;而政府部门要在推进素质教育上有所作为,必须弱化威权、强化权威。一、威权主义行为与应试教育的强势威权主义“是指统治者将他们的意愿强加给社会成员并不顾及后者意愿的一种权威,是超出有效法律规则之上和人们法定权力之上的权威,包括专制主义(个人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专制统治)和官僚权威主义(政治领导的自由裁量权)”。威权主义下的权力行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典型特征:其一,非合法性。威权主义下的政府权力运用过程是掌握权力者以以上凌下、肆意妄为的方式作用于权力施加者的过程;或者说其权力行为是逾越法律规限、不受法律及相应的政策限定的人治行为。其二。内部性。威权主义下的政府权力的使用目的,不在于为社会提

4、供公共服务,而在于为管理者内部服务或者说为掌权者谋利。这也就是说,威权主义下的权力运作是从政府的需要出发的,基本上代表的是一种官僚系统的力量,维护的是官僚系统的既得利益,官僚系统的内部利益主导着其权力的运用,它的服务范围局限于掌权者自己。尽管威权主义行为在客观上也能对权力施加者带来一定的利益,但在主观上,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威权者自己,是以自己的利益支配自己的权力,它背离权力施加者的利益,特别是他们的长远利益。我们不能说我国政府当下的行政运作就是威权主义模式的。但环顾四周,不难发现,政府部门的威权主义行为仍较为严重,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其他领域一样,教育领域也存在着这种威权主义的人治

5、现象。当下,政府部门根据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对学校施以奖、罚就是一种最为典型、最为普遍的威权主义行为。这里所谓的“奖”即政府部门对升学率高的学校实行的奖励、奖赏。哪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哪所学校的领导留任或获得升迁的可能性就大,哪所学校就可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罚”即政府部门对升学率低的学校所实施的处罚。但无论是奖、是罚或奖罚并用,都属于威权主义行为。之所以说它是威权主义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它是非法律规制的行为。它无任何法律依据,它超出了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不按规矩“出牌”的“法外治权”。另一方面,相对于法制规范而言,政府部门对学校施以的奖罚是非理性的;但我们可以窥见在这种非理性行为的背后,

6、是政府部门将升学率作为“政绩”的一种理性算计,是以自己内部的利益支配其权力的行为,或者说它又是理性的。这种既是非理性又是理性的政府部门的威权主义行为,对素质教育推进的消极影响表现为:第一。加剧了应试倾向与学生素质发展间的对立。政府部门无论是以升学率高为由对学校施以奖赏、还是以升学率低为由对学校施以处罚的威权主义行为,都使学校教育教学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是以应试为目标,以获得和规避教育行政部门的奖与罚为目标,从而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与学生素质发展间的对立。例如,以升学率低为由对学校的不合法的处罚不仅对被处罚的学校具有震慑作用,而且对没被处罚的学校也具有威慑作用;或者说政府部门

7、对学校的处罚,无论是现实的、实际已发生了的,还是一种可能性,都是阻碍素质教育推进的因素。就此而言,面对政府部门的威权主义行为,如果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课堂质量”,这好比临床医生对着一位感染了H5IV病毒的病人说:“你要治好病,关键是锻炼身体”一样。第二。抑制了广大校长和教师的教改愿望。目前,相当一部分校长和教师十分渴望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他们有着强烈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愿望,但等到他们要将愿望付诸实践时,又显得畏首畏尾,很多时候刚尝试性地迈出了教改的步子,却又赶紧收回。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踌躇不前、欲步又止呢?这里有多种主客观原因。但其中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评价

8、是关键性原因之一。学校办学质量、教育质量如何,将学校的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育当事人(家长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应当有充分的说服力。但时下中小学教育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为主导,评价被一味地置于政府部门的评价之下,惟政府部门的评价是尊,而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来考察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校长的业绩,并施以奖惩。这样,当面对提高升学率与教改的抉择时,广大校长和教师只能是不顾学校培养目标和他们的教育理想而选择提高升学率。这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实施的奖罚抑制了广大校长和教师的教改愿望。目前,在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校长和教师对新课改采取观望的态度和“穿新鞋、走

9、老路”的做法,与政府部门的威权主义行为密切相关。 二、权威不足与素质教育推进的艰难 这里所谓的权威是指权力运用所产生的威望、公信力。政府权威是指政府组织系统在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统合政府内部与外部的威望和力量,是政府在运用权力开展行政活动、实施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法规基础上的威望、公信力。与威权主义下的非合法性的权力运用不同,权威下的权力运用是权力的合法、合理地运用,它依凭的是法律及其体现相关法规的文件精神。尽管威权主义下的权力运用也能产生“权威”影响力,但由于它逾越了法规,是掌权者个体或集团意志的体现,它与建立在法规基础上的、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威望、公信

10、力这种积极的政府权威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当下要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环境而使素质教育能得以顺利推进,政府的权威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忽视政府的权威,由应试倾向主导的基础教育的恶性环境将难以改变。反之,强化政府权威,则有助于遏制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从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但现实情况是政府遏制应试倾向的权威显得相当不足,政府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权威影响力。多年来,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中小学应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如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它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 年原国家教委下达了关于目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11、的若干意见;在 1999 年 1月国务院转发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将素质教育列为重要的跨世纪工程。为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自教育部2000 年初颁布严禁中小学利用假期补课的“禁补令”以来,“禁补令”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再到各地县市区教育局,从未曾停止过。除了颁布“禁补令”外,一些省份的政府部门还颁布了其他禁令,例如,小学升初中不得考试,不得开设“特色班”、“奥数班”、“强化班”、“实验班”、“封闭班”,不得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进行好差分班,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等等。尽管政府部门颁发了抑制应试倾向的林林总

12、总的禁令,但效果甚微;可谓是政府部门年年发文,但年年不管用;年年治理,年年照旧;各种禁令没有成为遏制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一道屏障,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总体上并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政府部门颁发的遏制应试倾向的各种禁令是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扫除障碍,但禁令为什么会遭如此漠视、会失灵、失效而变成一纸空文呢?政府的权威到哪里去了呢? (一)权威不足的成因 政府部门对其所颁布的禁令的执行情况缺乏有力的监管以及政府部门上下级间政策的不一致,是导致政府权威不足的成因。1对禁令的执行缺乏有力的监管。政府权力的合法运用所产生的权威是通过权力的实践确立起来的,或者说是通过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确立起来的。政府对教育的权威也不例外

13、,它是通过政府对教育管理的实践确立起来的。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既是政府对教育的权威的表达,也是实现政府对教育的权威的途径。离开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就无所谓政府的权威。政府权威的一个集中体现是有禁则止。这里的“禁”是指由政府部门发出的禁令,“止”为政府管理的对象按照禁令的要求而停止某种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但由政府发出禁令到社会某种行为的停止,需要政府部门对其发出的禁令的社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管。如果政府只是发号施令而不管号令的执行情况如何,那么,政府的权力则是一种被动的权力,而这种被动的权力是无任何权威的权力。政府发出的一系列合理、合法、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禁令之所以会成为一纸空文,恰恰是由于在

14、实现由禁到止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疏于或缺乏有力的对禁令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管,存在较为普遍的监管不力、“嘴头硬,手头软”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对学校应执行的禁令或者是无督查,或者是督查没有经常化、日常化、陷于形式化。例如,对于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只停留在颁发文件上,并没有对文件精神是否得以真正落实进行督查;通常是群众不举报则不追究,群众不举报,政府部门也就将实际存在的补课现象当作不存在的现象来对待;而一旦群众举报,政府部门则督查、整治,而这种督查、整治在很多地方也往往是一阵风、运动式的,是流于形式的;有的地方即使是群众举报了,政府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督查

15、,更谈不上整治。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对禁令执行情况的监督往往是上热、下冷,总体而言是越到下面,越不受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部门的权威。2政府部门上下级间政策的不一致。这主要表现为下一级政府部门出台一些与上一级政府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相左的规定。例如,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学科考试,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学科统考或变相学科统考,但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却将统考变换一下名称,在其所辖区域内实行名为“抽考”、“调考”而实为统考的学科考试,并根据“抽考”、“调考”的成绩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这种统考不仅在每学年、每学期进行,而且在每月甚至

16、每周进行。政府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这种不一致,给人以政策朝令夕改、“初一十五不一样”的印象,大大贬损了政府部门的威望、威信。(二)权威不足的后果政府部门对禁令的执行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政府部门上下级间政策的不一致,不仅损害了政府的权威,而且使中小学的应试倾向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使素质教育形式化了。1使应试倾向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政府权威的不足甚至缺位,使学校规避禁令、我行我素的现象相当普遍。政府部门的禁令颁布后,学校往往是先观望一阵子,当得知哪所学校“违禁”而未受到相应的处罚后,学校违反禁令的现象就会立即大幅反弹。而下一级政府部门对上一级政府部门政令的变更,更是严重破坏了其所辖区域的整个基础教育的生态,使学校的应试压力有增无减。2使素质教育形式化了。政府部门的运动式、流于形式的督查的一大“功绩”是孕育出了学校应付督查的形式主义。你不是要来督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吗?那好办。你来督查,我就兴师动员、喊口号、挂标语,就开展一些素质教育的活动,如课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向你展示。而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仍然是考什么、教什么,仍然是题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