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7592681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再别康桥 1 6.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4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领悟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

2、设计-教案-6 再别康桥 2 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简介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

3、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播放黄磊朗诵这首诗的录音) 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让学生找出差距,然后老师放录音再别康桥并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强调以下字音 青荇(xng) 长篙(go) 漫溯(s) 笙(shng)箫 浮藻(zo) 五、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前可让学生齐读诗歌) 1就结构而言,这首诗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再别康桥 3 明确:首尾呼应。 2请学生朗读开头和结尾两段诗,总体把握诗歌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明确:依依惜别。 3这样的情感缘于与康桥的离别,仔细体会前后表意的不同之处。 示例: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也没有一点点喧哗,这样

5、营造出的是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最后用两个“悄悄”,在轻柔不舍的感情中,又抹上了淡淡哀愁的色彩;“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对康桥的爱和眷恋的一种升华。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的情绪最为完美地圆融于一体。 4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在诗中又是怎么具体表现的,也就是说诗人借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呢? 学生齐读第26诗节,找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明确:金柳、青荇、清潭、星辉。 5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否把

6、你喜欢的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指定各小组描述不同的意象。) 示例:第2诗节这节诗描写了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学生自由描述诗中的其他意象。(描述前先让学生朗读相关的诗句) 6这些意象,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点,请加以概括。 明确:宁静而和谐。 7融合在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依恋、沉醉、欢欣。 8面对这样的一种至美,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也是一种必然,可是接下来的诗意却陡然一转:“但我不能

7、放歌”,想想这又是因为什么? 明确:因为此时的康河是夜色、星光、轻波,还有彩虹揉进的梦,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和谐,唯有“悄悄”才能全然融人这样的境界,因此静默和无语才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再别康桥 4 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9想想这样的诗句又隐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无奈、凄婉。 10可以说,康桥是诗人心中的理想王国、精神家园,为了使心中的“王国”、“家园”完美无损,诗人也只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再次请同学朗读全诗。 提示:朗读时注意逻辑重音,一般说,句子的基本成分,在没有附加成分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逻辑重音,一旦有了附加成分,附加成分便成

8、了逻辑重音。朗读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 二、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1上堂课,同学们用散文的笔调描绘了诗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说,全诗七小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画面。大家说说构成这些画面的要素有哪些? 学生自读全诗,体会诗中所运用的富有特色的词语。 要点: (1)诗中多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诗人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由此可引导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第一个艺术特点:绘画美。 2在朗读

9、中品味诗歌的韵律。 要点: (1)全诗诗句押韵有茀(来,彩)、(娘,漾)、茀(摇,草)、(箫,桥)等。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各诗节用韵错落有致,诵读时,也就自然有一种旋律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再别康桥 5 (2)全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呼应,读起来意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由此可引导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第二个艺术特点:音乐美。 3学生三读全诗,感悟诗句排列的特点。 要点: 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同样给人以形式的美感。 由此可引导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第三个艺术特点:建筑美

10、。 (提示: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从这三方面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可先讨论,后交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四、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五、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400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再别康桥 6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内容 情感 特点 缓步飘然别 感伤 河畔的金柳 欢喜 青绿的柔草 依恋 徜徉离别情 清澈的水潭 沉醉 满船的星辉 别离的笙箫 黯然 无奈怅然去 凄婉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