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664869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理论论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摘要: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突破的实质推广阶段,作为国家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对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调研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该区部分中小学领导对新课程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直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困惑,比较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新课程创新的精神实质、观念与行为存在距离的原因、综合课程存在的问题、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以及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出路等问题。关键词:中小学领导;课程改革;理性反思一、“破”后“立”还是“立”后“破”,怎样理解课程改革中创新的精神实质接受访谈的中小学校领导在充分肯定新课程价值取向

2、的同时,也对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策略提出了质疑,质疑的核心是“立”后“破”还是“破”后“立”。他们认为,实施并推进这样一个涉及基础教育乃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继承我国教育的传统,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他们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因其深度、广度、难度均与以往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采取跳跃式的创新运动来推进课程改革是否妥当,仍有待实践的检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立”后“破”还是“破”后“立”是一个两难问题。对待这样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问题,处理时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破”的力度,也要考虑“立”的条件。他们认为

3、,在实施新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教师的知识、能力的结构以及教育方法的特点,尽可能实现旧课程和新课程的有效衔接。此外,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应该充分反映我国的国情,应该有城市版、农村版、山区版等多种版本教材供不同地区选择使用,采取“一刀切”的行为是不妥当的。二、观念制约行为还是行为背离观念,观念与行为的距离有多远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认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是观念制约行为还是行为背离观念。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广大教师的观念实现了由实施课程到主宰课程、教学权威意识到教学平等参与意识、教学活动

4、的个体化到合作化、教师相对主动学生相对被动到师生积极互动、以知识为本到以发展为本的转变。这些观念的树立,对于逐步实现新课程的功能定位、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实施要领、评价体系等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的天然屏障等原因,教师的新观念难以有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念与行为之间之所以有一定的距离,行为可以背离观念,一是因为无论如何观念到行为之间总会有差距,二是因为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似乎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格格不入。其实,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已有观念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其次是一

5、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学习是对自我的积极否定,而这样的实践则是对经验的理性扬弃。使这种学习和探索过程更符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每一个试图缩短观念与行为差距的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三、内容综合化还是学科综合“化”,课程综合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作为新课程的亮点之一,课程综合化对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充分肯定课程综合化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对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出现的过分强调学科综合化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课程综合化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课程割裂造成的学生难以形成对世界的

6、完整认识,以及分科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所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增多、学生厌学情绪增长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综合化主要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而不是学科内容的简单组合来体现。他们认为,综合课程引起很大争议的原因在于,社会和家长依然用原来开设学科课程的标准来评价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依据的是新课程观念,而评价综合课程却运用的是老课程标准。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综合课程本身是欠思考、不科学的。他们认为,知识结构的缺陷并不是综合学科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学科观念、对综合的本质认识以及对质量评价的担心才是综合学科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师范教育过于专业化是导致教师综合观念欠缺的根本原因,教师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

7、是导致教师对综合学科认识模糊的根本原因,而对拼盘式的所谓的综合学科要求的难以把握则必然会引起对质量评价的担心。因此,如何促进综合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提高综合课程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了综合课程开设的成败。四、主导者还是参与者,如何看待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定位及作用新课程不可避免地把教师推到了教育科研的主战场。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科研的理性回归。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认为,新课程实施前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现象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理论化的倾向,不但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使教师对教育科研望而生畏。而新课程实践使得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有了可能。他们认为,新课程实施后,教师

8、的教育科研出现了可喜变化:科研目标以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以及生成目标的达成为主,科研手段以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自我反思为主,研究策略以备课组、学科组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科研内容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这些变化,使得教师不再是理论的“奴仆”,不再是研究的附庸,也凸显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重要性,使教师的科研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教学实际,也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导者,体现了教师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同时使科研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迎刃而解。他们认为,开展以建立科学的操作体系为目标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

9、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新课程教学流程理论的缺失以及系统的专业引领、组织体系欠缺等原因,教师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带有盲目的成分,同时也使教师教育科研的重复性大大增加。因此,如何加强对教师新课程研究的系统整合和经验提升、理性推广,就成为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客观地讲,由于绝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建立教学流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素质,所以在建立新课程教学流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充当主导者,充其量只能是主要的参与者。五、促进发展为主还是甄别选拔为主,中小学评价改革的空间有多大国家在推进课程改革时,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同时出台,但由于社会对评价认识的偏差以及国家

10、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等诸多因素,评价改革滞后于甚至制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评价改革虽然与中考和高考改革有紧密的联系,但学校、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却不必作茧自缚。恰恰相反,学校、教师不仅有评价改革的空间,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一线教师成为评价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设计者。他们认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改变评价的单一途径,把评价融入到学生所喜爱的游戏、活动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才能使学生从评价的畏惧感中解脱出来,才能激活学

11、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也才能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他们认为,作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改革必须是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积极、有效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改革,应该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的改革,而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固化的改革。评价的对象也不应该单纯是学生,还应包括教师。他们认为,虽然中小学及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可以大显身手,但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中考、高考等终端评价改革在评价改革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中小学评价改革的空间取决于中考、高考改革的力度。六、求“形似”还是求“神似”,形式化、标签化的课堂为何僵而不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12、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人们不由得感到一场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悄然走来。参加访谈的学校领导认为,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熟悉和掌握还有一个过程等诸多原因,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照猫画虎的问题。这种“形似”而“神不似”的课堂教学只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他们认为,造成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下两个原因是主要的,一是与教师们对新教学方式的理解偏差有关,比如,有对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理解不到位,也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有误区等等;二是与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的管理思想有关,比如,要求教师尽快展示新课程的

13、教学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求全责备等等。他们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展示等功利目的的需要而在新课程中出现的表演课。这种追求教学本质以外的表演课,只会使课堂走样,只能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是对教学观摩活动的亵渎,既与师德相悖,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标签化。他们认为,防止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标签化与学校领导的态度相关,因此,在推出新的展示课、公开课之前,一定要仔细斟酌有没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在作祟。只要领导的态度明确,措施得力,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标签化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控制。当然,防止形式化并不等于不要形式,而是要反对没有内容的形式,反对虚假的形式。七、

14、“外行”还是“内行”,管理者怎样直面新课程的挑战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一致认为,如火如荼的新课程在冲击着学校办学理念、教师行为方式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学生的大胆质疑,二是如何对待教育民主,三是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四是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五是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六是如何加强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他们认为,新课程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应该轻“管”重“理”(这个“理”是指树立共同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情感理解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适当梳理)。新课程下学校管理的实质是,根据新课程理念,激活教师的活力,释放教师的潜能,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教

15、师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让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解放教育生产力。 他们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基层学校管理的重点不是琢磨新课程的理论问题,也不是探索新课程的价值问题,而是结合本校实际,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新课程的有效载体,同时还要使新课程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据此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常规教学管理方面,可以不做划一要求,而是按照教师实际提出分类要求,使其更具有实用性,提倡教师把自己课堂上的感受尤其是师生互动的感受写在教后感里,建议教师多设计实践性作业;德育管理方面,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兴奋点,更讲究形式的灵活性、方法的多

16、样性;后勤管理方面,要突出服务意识,强调靠前服务。他们认为,课程改革并不是对常规教学管理的淡化甚至否定,而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学常规管理的水平。因此,学校领导既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理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探索新课程条件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手段以及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措施。八、千校一面还是百花齐放,办学特色多元化的动力是什么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一致认为,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本身给了学校在课程实施上一定的空间,而校本课程则明显地突出了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的一定自主权和相应的责任意识,使学校在创造特色、培养特长方面有了相应的发展空间。学校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的创造性以及设置校本课程上的自主性,一方面为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包括师资、设备等方面)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有效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包括家庭、社区、企业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学校能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他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既要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