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2972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几点初浅体会陈 懿 1(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湖南长沙 410208)【摘要】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却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提高教师素质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信息量不断膨胀,与日俱增的生理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应接不暇,相对而言,学时却在逐步萎缩,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地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

2、能没有理论思维。 ”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无不得益于思维。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日益膨胀的知识,具有像科学大师那样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师苦苦寻求的一个现实问题。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选择、发展的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千百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存在着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难怪前科学大师钱学森在临终前一个令他挥之不去的问题

3、始终在他脑海里萦绕: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级的领军人物?我想,问题可能与我们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有关联。“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完善原有不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在摸索中尝试,在创新中前进,与时俱进,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自古以来,在我国,面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老师一直都是以“引路人” 、 “长者”的身份自居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地担当起了“填鸭式”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重“授业” 、 “解惑” ,却疏于传道,疏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来,我们老担心学生对课本的认知力有限,对所学内容

4、把握能力不够,不敢让学生在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讨论问题。这样做实际上1陈懿(1975),女,湖南省永兴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Tel: 13755069883 E-mail: 适得其反,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荒芜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事实上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理解、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5、力的训练不足。教学方法,则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师生沟通、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体会到,实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素质。在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加以注意和把握。一、循序渐进 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经验以及能力的获得。它强调将学生置于结构复杂的具有真实性的问题之中,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然而,我们

6、的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受到的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由此产生依附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不足。他们从家门跨入学校门,由学校的这个门进入那个学校门,没有来得及踏入社会的大门,就又进了大学的校门,因此社会阅历浅,考虑问题较简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是他们的共性。在这样一种状况下,让刚刚进入大学,对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于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学生,立即轰轰烈烈地全部按照“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进行学习,一般的都会感到事发“突然”而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增加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毕竟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时间不长,人们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这样的反应是不足为

7、怪很正常的 2。这些年来,我们既教本国学生,也教留学生。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的个性不同,造成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完全不同。本国学生在课堂上“中规中矩”听教师讲课,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就不懂的问题向教师“发难” , 秩序显得“井然有序” 。外国留学生上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课堂异常活跃,显得有些“混乱” ,对不懂或未听明白的地方随时向教师提问,非得当场弄个明白。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因此,在进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地推行,更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一口气吃个大胖子。要以效果为出发点,不

8、要顾及形式上量的多少,切忌贪多,贪多嚼不烂。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问题”量,并“适可而止” 。通过教学,我们感觉到每一届的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其智力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如果用一个标准去实施,效果与我们预想的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实施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掌握教学对象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因班而异,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在确保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着眼,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地确定“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问题”量。最好是一章里面这样的课程设置一堂,通过这堂课,达到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效果: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把所学

9、的知识串连起来,总结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又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当方案实施后,应当根据信息反馈和实际效果量体裁衣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逐步适应“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达到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自信心,让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二、调整心态教学法的创始人rr教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理想的指导者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稍差点的指导者,即便不是一个学科专家,也至少应该擅长指导;最糟糕的指导者莫过于虽然是一个学科专家,但却拙于指导。 ”可见,教学法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教师的要求,他不仅要

10、求教师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而且必须具有善于启发、指导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最起码也要具有指导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这个要求,教学就是华而不实的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对于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宁缺勿滥。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打有准备之仗 ,一定要打有把握之仗,不要匆忙上阵。做好这一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一是消除畏难情绪。教学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难度大得多,因此首先就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心理上战胜它,当然在具体的战术上必须全力以赴地重视他。在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时候,教师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资源的可获取性、问题设置的难度等都要有比较

11、全面的把握,这个“把握”就是难度。难点一,运用 教学法,从表面上看,重心转移到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量似乎有所减少,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成倍地增加,不可避免地要艰难地挤时间。难点二,实施教学法,教师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是不能适应教学法的,必须要加强知识结构的调整,实现多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交叉与融会贯通,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其时必定遇到许多的困难。难点三,进行教学,既要少教导,又要多指导;既要启发引导,又不能越俎代庖;既要到前台,又要站幕后,分寸把握难。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只要我们思想重视,消除畏难情绪,下大力气,锲而不舍地钻研,一定能够逐步地适应他,满

12、足他,胜任他。二是放下架子。进行教学,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教师不再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研究,身份是平等的。这时候,如果教师放不下架子,依旧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就很难放得开,思维就活跃不起来,效果就很难达到。因此,放下架子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教师在消化、归纳整理学生的讨论“问题”结果后,回归到教师的角色,对信息进行反馈和过程评价的时候,有可能一时不能全部清楚地解释学生在追究“问题”中来不及追究的问题,而被置于尴尬的境地。这时,教师就要摆下位子,拿出“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能者为师的大度气魄,放下架子,溶合到“问题”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

13、。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把“问题”当作新的“问题”交由下去进行再讨论。事实上,教师在这个角色的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虽然有时在学生心目中有所降低,但却有利于消除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三是不可“心太软” 。 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的被动式学习,老师知道的比自己多得多的烙印已深深烙在他们的心里,不懂就问老师。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候,想吃现成饭,不想去“大海捞针”解决问题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往我们上生理实验课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不愿动脑子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喊:老师,我弄不好,请你帮我弄一下。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君子动口不动手” ,狠下心来,只

14、提示注意点,不越俎代庖,不动手帮他们解决,让他们想办法自己去解决。生理学实验,一般的,一个项目只有一次实验,如果老师代替学生做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利。按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同样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如果我们“心太软” ,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 ,使他们满意而归,那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实施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一定要心“狠” ,不能“心太软”当“好好先生” 。三、提高素质通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不仅要求教师提高学科本身理论,还要对其它学科知识有效兼容;不仅在理论上提高,还要在备课水平、

15、驾驭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提高。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教师不能安于现状,只满于现有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的熟悉程度,要进一步刻苦钻研吃透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本专业的理论水平和熟知程度。1661年,马尔比基之所以能够发现毛细血管,得益于他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改制成了显微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所能回答的,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才能阐述清楚。因此,要下大力气对横向交叉多学科之间知识进行融会与贯通。现代科学发展迅猛,新知识层出不穷,要经常关注世界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对指导。除此还要及时了解教学相关的信息,取众人之长补已之短,使自己

16、的教学方法日臻完善。提高备课水平 1923 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弗里达雷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备课就很不一般。1920 年,当时他还只有 28 岁,仅仅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医学院生理学的一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备出了不同凡响的水平。在备胰腺生理课时,教科书讲得太少,许多问题都没有说清楚,在他大脑中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胰腺是怎样控制血糖的?他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从中获得灵感,经过不懈努力,发现了胰岛素。他的这种备课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备课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炒现饭,而是要备出新意。要根据“能力”这一目标制定出详尽的适合于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设置“问题” ;从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巩固提高已学知识,利用所学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