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名词解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2062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摄影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摄影名词解释第一部分:1、摄影文章: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享利卢斯创办了生活画报。这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2、电视狂潮: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受到电视的激烈挑战,新闻摄影赖以生存的印刷媒介报纸、杂志都有些不景气,新闻摄影似乎要走下坡路,但是,电视图像是取代不了照片图像的,这阵狂潮即随风而过,究竟成不了历史的主流。3、中国摄影学会:1956 年 12 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这便是后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4、焦点:来自无限远处的平行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在镜头主轴上会聚成一个清晰的点,就是焦点。5、相对口径:尽管镜头的有效口径是固定不变的,但随着光圈的开大或缩小,实际的

2、通光孔大小却在相应在改变,这种可变的口径称作相对口径。6、标准镜头:是指镜头焦距和底片对角线长度相等的镜头,其视角接近于人眼的正常视角,约为 50 度。7、测距器:用于调整距离的设置就是测距系统,也称测距器,或称对焦系统。8、焦点位置:测距系统利用前文所述物、像之间共轭关系的原理,通过调整镜头中心至感光片之间的距离来实现对焦。9、片基:是涂布乳剂及其他各层物质的支持体。10、纸基:是涂布感光乳剂的支持体。11、胶卷:卷片又叫胶卷,常用的有 120、135 两种。12、感光度:是指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13、反差:是指画面中影像不同部分的明暗差别程度。14、亮度反差:被摄景物的最亮部位和最暗部

3、位之间的差别。15、分析力:胶片对景物细部的分辨能力。16、染料云:在显影的过程中,显影剂氧化物由卤化银颗粒向外扩散,从而导致了球形染料颗粒的形成,这种染料球体,又叫“染料云”。17、平衡反差系数:三层乳剂中最大的反差系数与最小反差系数之差。18、曝光:来自被摄物体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镜头,会聚成影像,落在胶片的感光乳剂层上,引起光化学效应,生成潜影,这就是摄影的感光,也叫曝光。19、正确曝光:根据景物的亮度和记录、表现景物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正确记录景物的影像于感光片上。20、曝光过度:即曝光量太多,景物的明亮部位因银盐堆积太厚会失去影纹。21、倒易律:从曝光公式可以看出,光

4、照度和时间的量值可以互相置换,只要曝光量相同,感光片上得到的曝光效果应当是一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叫做倒易律。22、测光表:来自景物的光线量是可以用仪器来测定的,这种测量光线亮度的仪器,就是测光表。23、侧逆光:光线来自侧后方时,称为侧逆光。24、光线从被摄体正后方射来时,称逆光。25、“熊猫眼”:用顶光拍摄人物,人物眼窝、鼻子下端、下巴底下都会出现浓重的阴影,会造成人们俗称的“熊猫眼”一样的黑眼圈。26、夜间光源:是月光、星光以及火光灯光等人造光。27、二次曝光法:是指利用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在同一张底片上进行两次曝光。28、万次闪光灯:电子闪光灯还能多次闪光,因此又称为万次闪光灯。2

5、9、闪光管:是一只两端装有电极的封闭的管子,管内充满稀有气体,当电路接通,电流达到两极时,管内气体分子发生剧烈震动,从而释放出耀眼的强光。30、闪光指数:是指闪光灯在瞬间内发出的光线的强度。31、红眼效应:在使用电子闪光灯拍摄彩色片时,人物的眼睛瞳孔会变成红色或瞳孔里出现红点,这种现象就是“红眼效应”。32、拍摄者和动体间角度:是指动体的运动方向和相机镜头光轴所形成的角度。33、动态记录法:是根据动体的运动情况,选择高速快门,凝滞动体的瞬间动态。34、动感表现法:是动体摄影的另外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动感表现法常采用虚实对比的方法和动静对比的方法来强化动感的表现。虚实对比的方法利用人的视觉经验能强

6、化动感的表现,通过快门速度的适当控制来使摄影画面部分清晰,部分模糊,这种方法也叫做模糊表现动感法。35、景深现象:在拍摄时,我们对某一景物进行调焦。在调焦的过程中,尤其在使用长焦距镜头,采用大光圈拍摄特写性画面时,会发现在对焦物体的前后形成了一个清晰区域,不仅对焦物体清晰可见,清晰区域内的其他事物也清晰可见,这个清晰区域的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这种现象就是景深现象。36、超焦距:是指当调焦在无限远处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景物之间的距离。37、可见光谱: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极小的一个区域。整个电磁波谱包括了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以及 X 射线等。可见光属于很狭小的区域。38、滤光镜:是一种由玻璃制成

7、的色光过滤器,它能够有选择地吸收来自景物的一部分色光。39、空气透视:是指人在看自然景物时所存在的如下现象:近处的景物看起来颜色较深,也较为清晰;远处的景物看上去则色调越远越淡;也越远越模糊,极远处的景物则只能看个隐隐约约。40、三原色:白光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而得到,这三色光即为摄影意义上的三原色。41、色彩三要素:又称色彩三属性,即:色别、明度、饱和度。42、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43、饱和度:是指同一色别的纯净度和鲜明度的变化。44、色温:由于一定的温度和色光之间有对应关系。45、色彩的对比:即是色彩的多样性、差异与矛盾。46、色彩的和谐:是指整个画面的色彩配置既统一、谐调,

8、又完美悦目。47、色彩的感情:人们把对色彩的感觉引起的情感上的联想叫做“色彩的感情”。48、色彩的基调:是指画面色彩的基本色调,也既是画面色彩的基本倾向及其所给予人的总体印象。49、拍摄点: 是指拍摄者所处的位置,严格地讲应当是相机的机位,也就是受众的位置。50、远景:远景是拍摄的最大的场面,拍摄距离最远。51、前景:是指景物及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的物体。52、背景:是指景物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53、多样统一律:是造型艺术表现的基本形式原理之一。多样是指应让画面的内容丰富,统一是指画面中的内容之间应相互协调一致。54、黑白显影液:是由作为溶剂的水和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抑制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

9、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为显影剂和保护剂。55、印相:是将底片和印相纸紧紧地叠合在一起,经曝光、显影、停显和定影而印制出与底片影像同样大小的照片。56、色彩还原性:是指扫描仪真实再现原稿色彩的性能。57、照相光盘:是记录数码影像的一种新媒体。第二部分:1、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2、现场:是指特定时间里的某一特定的场所,有严格的限制性。3、形象冲击力:是指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震撼人心的效果。4、“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5、图片新闻:报纸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

10、有人把它比作文字新闻报道中的消息,其典型特征是简洁、率直。6、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于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摄影报道。7、专题新闻摄影:用多幅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全面、深刻地介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事物的一种新闻摄影体裁,在报纸、杂志上均可采用,尤以在摄影画报上的运用更多更广泛。8、插图照片:在整则报道中唱的是配角,其作用不是单独报道一则新闻,而是配合新闻、通讯等文字报道的照片。9、新闻摄影题材: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提炼、选择而进入画面的一定现实生活方面的新闻形象,是构成新闻图片的基本材料和基础。10、新闻摄影评论的一般标准:报

11、刊选择和采用新闻摄影报道时的标准。11、新闻摄影评价的高标准:各种新闻摄影比赛、优秀新闻摄影报道评选的标准。12、摄影记者的采访:记者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工作中心、报刊编辑方针等全局情况的把握,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选择足以体现党的政策、方针的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事实来进行摄影报道的过程。13、多听:要多向多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广大群众打听具体情况。14、现场抓拍:在新闻现场观察新闻主体的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在适当的时机按动快门。15、突发事件:那些在人们不可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对于其发展进程和结果也难以预料的事件,其特点在于偶发性、突然性和未可知性

12、。16、新闻策划: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17、版面语言:现代报纸的版面语言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构成版面空间的实体,也包括空间、布局结构、版面的变化等因素。随着报纸编排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报纸版面语言正在不断丰富。图片编辑应熟练掌握各种版面语言,灵活运用,把报纸版面设计得引人注目,新颖有趣,方便阅读。18、新闻摄影记者:就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新闻摄影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首先是新闻工作者;他们是一支特殊的新闻工作队伍,其特殊性表现为报道手段的特殊性,即用摄影图片,而不是靠文字或音响。19、新闻道德: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20、舆论监督:运用舆论工具对社会实行监督。21、名誉权:公民对于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和社会评价,法人对自己的信誉、宗旨等享有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22、肖像权:肖像主体对自己的肖像的支配与控制权。23、隐私权:公民依法享有保护私人生活秘密不受侵犯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