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版】苏东坡效应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6176603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A版】苏东坡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6A版】苏东坡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6A版】苏东坡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6A版】苏东坡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6A版】苏东坡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A版】苏东坡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A版】苏东坡效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A版优质实用文档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叫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有这么一则笑话:在古代,有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县城,在旅馆吃饭的时候,解差被和尚灌醉,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和尚趁机剃光他的头发,然后逃走了。当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然而当他一摸自己的光头时,立马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是突然他又感到困惑了:“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很好地反映了诗人苏东坡的那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既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探讨

2、,在自我认识上也是一个美丽的注脚。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但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一个人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明明自己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无法透彻地领悟这个“自我”。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现象是一种心理效应,被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苏东坡效应”。有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人容易拔高自己,即对自己的优点喜欢夸大,对自己的缺点喜欢缩小。心理学家找来25个人,这25个人彼此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互相都比较了解。心理学家让他们分别根据爱交际、讲卫生、文雅、粗鲁、幽默、美丽、自大、聪明、势利等9个标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进行排名。比

3、如,在文雅这个标准上,最文雅者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类推。在粗鲁这个标准上,谁最粗鲁就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类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的24人进行评价,这样在每一个标准上,每个人都会给自己一个评价,还要给其他24人做出评价。统计结果显示,这25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和演示了自己的缺点。例如,有一个人把自己排在“文雅”的第一位,可是其他24个人给他在文雅上的平均排名却是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这个标准上的排名比其他人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5名。还有一个人在“美丽”这个标准上给自己的排名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6名,而在“势利”、“自大”、“粗鲁”等标准

4、上的排名却比大家给出的平均排名低很多。这个实验表明,很多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自我评价往往比别人高估,对自己的缺点的评价则常常比别人低估。由此我们明白:人为什么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因为谦虚可以克服自我美化的倾向,更客观、更公正地评价自己。当然,讲究谦虚谨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随意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求的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自我评价并非单纯地自己给自己评价,还应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的接触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纳入自我评价当中。由此可见,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对自己的评价。

5、苏东坡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启示1:最大的劣势是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一个人的最大劣势是什么?有的人可能觉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认为是家庭贫穷,有的人可能认为是没有高学历,还有的人可能认为是没有出众的相貌不错,这些都是一个人在当代社会竞争中的劣势,不过他们既然已成客观事实,我们只能先接受它们。若想彻底改变它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唯有客观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激发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改变这些不良的现状。有个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梵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小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去了丹麦,在安

6、徒生的故居前,父亲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安徒生是一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可他是一位鞋匠的儿子,他曾经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小男孩叫伊东布拉格,他的父亲是一位水手,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虽然家境贫穷,但伊东布拉格凭借努力,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伊东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光时说:“那时我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一个人难以认识自己,有时候是因为受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一个生活在贫穷中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卑微的,认为自己是

7、永无出头之日的,于是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又会影响他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他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伊东布拉格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懂得用伟大的成功者来激励孩子,让孩子懂得了“不能因贫穷而自卑”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人最大的劣势不在客观的物质条件,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容易因贫穷而失去自信,丧失进取之心,就容易陷入悲观沮丧的情绪,这才是最可怕的劣势。尼采曾经说过:“贫穷的人没有权利悲观。”因为贫穷可能是与生俱来的,那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就像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形式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内容,让生命变得饱满而充实,这就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8、,以饱满的斗志去积极进取。启示2: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中国有句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大字,这都充分表明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然而认识自我并非单纯靠自己,有时候借助别人来认识自己,往往更为客观、公正。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旁观者清”,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就是从他人看我们的眼神、对我们说话的语气、态度中来了解自己言行的对错和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完善自我,达到目标。(1)开放自我,积极与人交往想象一下,一个人离群索居,把自己封闭

9、在一个小圈子里,就不可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很难从自己接触到的那些人身上来认识自己。因此,想要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首先就要开放自己,积极与人交往。与越多的人交往,就越容易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当然,这里的开放自己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自己的隐私自然不能公之于众。同时还有一个地点和对象的问题,比如,你在大街上当众披露个人的隐私,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有毛病;如果你对喜欢搬弄是非、喜欢闲言碎语的人开放自己,别人可能会把你的事情张扬出去。因此,应该向那些自己信得过的、知道对方情况的朋友开放自己,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对方倾听的态度上来判断他对你的态度和评价。(2)细心观察,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唐太宗李世民说

10、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既是虚心的表现,也是充分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要把别人的态度当做一面心理镜子来认识自己。就像心理学家柯里所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是亲近你,还是疏远你,别人是肯定你,还是否定你,别人是尊重你,还是怠慢你,很容易从别人对你的态度上反映出来。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亲近,是肯定,是尊重,那么说明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受到了别人的欢迎,你就应该继续发扬你的优点;如果别人对你的态度是疏远,是否定,是怠慢,那么说明你的某些行为令人讨厌,你就应该尽快改正。当然了,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参考,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看人

11、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要尽可能从多数人的态度上来了解自己,那样才能更全面、更公正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3)与别人相比较认识自己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自我认识的形成中经历了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难免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形象。与自己生活圈子内的人相比较,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使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因此还要常常与历史上的圣哲、英雄、学者相比,与外地的同行相比,这样可以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向上的力量。启示3:最好的听众是自己,请与之“对话”想要认识自己,就要与自己良好地“对话

12、”。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反省,是正与邪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通过“对话”分辨是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有个美国牧师叫拉赛尔康维尔,他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的演讲次数达到6000次,其内容如下: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就把自己的家产变卖了,然后外出旅行,寻找宝地,最终因穷困而死。可是,后来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中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借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人们所寻找的,恰恰是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就像寻找一个最忠实的朋友那样。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它就是自己

13、最忠实的朋友,也是最陌生的朋友,既十分熟悉,又常常令人困惑。虽然它是我们“自己手中已有的东西”,然而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与“自我”对话,学会反省自己。在这个方面,日本一位专家建议人们:不妨把你的头脑比作你思想的广播电台。这个广播电台有两个频道,不断向你播送信息。一个频道是N,另一个频道是P,请你看一看这两个频道的工作情况吧。比如,白天你的领导把你叫到办公室,和你一起检查了你手头的工作,基本上对你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了几点忠告。晚上回到家里,你自然会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你把频道调到N,“播音员”会用这样的腔调告诉你:“要当心!你的领导想整你,已经给你敲响了警钟。”可是

14、,如果你把频道调到P,“播音员”会用积极的态度告诉你:“你的领导对你的忠告是正确的,是为了你好,只要你照着去改正,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哪个频道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把频道调到P或者N,你就越容易被它吸引,你想更改频道就越困难。在你的大脑中,存在的这两个频道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主我”和“宾我”,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和“宾我”交流,它是你最忠实的听众。所谓“主我”,其实就是“自我”。它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即完全依赖于个人情感而产生的想法。而“宾我”则相对客观许多,它能够表现得较为公正客观。这就是苏东坡效应所提醒我们的,即要学会倾听内心中更客观的声音,力求对“自我”认识得全面些,清晰些。77A版优质实用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