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38895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10月(总第二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

2、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

3、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

4、,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B. 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D. 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

5、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B. 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C.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D. 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 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B. 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

6、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C. 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D. 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

7、、平天下”选项中是缺少对文意的限定,扩大了对文意的理解。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2题详解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论证的手法和文本的内容上理解。C.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错误。【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有效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巩固了专制统治”错,原文说“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专制制度恶性膨胀,小人窃柄,邪佞得进,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排斥异己,巧为罗织,坏纲乱政,将贬谪变为倾轧的利器”。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

9、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

10、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11、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

12、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

13、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形影神赠答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

14、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5.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6. 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答案】4. AE 5. 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

15、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6. 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结构思路、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本题中,A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错误,考生可以回归到原文的第4和5段,读完4、5段答案就很明确了,并不是因为陶渊明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赏识,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作品要被“轰动”,而陶渊明恰好又是拒绝“轰动”的,所以不被人接受。E项,“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错误,朴素的语言风格显然不符合本文语言,本文语言大量引用和化用诗词,极具文采,而不是朴素。故选AE两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