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38891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理命题人:何生浩 校对人:黄戈(201810)第I卷(选择题,共计30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47-61位置)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B.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D.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2、【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解释了“春秋笔法”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最后阐述了儒家对史书的看法,即史书的批判和教化功能。根据“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说明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批判和教化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君主的批判,没有体现维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奠定我国古代正史编撰体制的是史记,而非春秋,故C项错误。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得知“春秋笔法”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反而不利于历史纪录的客观性,故D错误。2.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

3、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秦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汉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A. 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B.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诗经的渊源及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诗经为文化典籍的儒学思想是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整理诗去掉重复的而不是为恢复周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传统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 民为贵,君为轻C.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材料的主旨在辩证地看待“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等概念,符合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想的特征;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故D是道家思想,D项正确;A是法家思想,BC是儒家思想。故排除ABC三项。4.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

5、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

6、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A.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

7、科内容”可知,墨家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近现代价值,故A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学者们的思想各不相同,材料并没有体现他们的普遍主张是什么。材料没有把中国的自然科学与世界进行对比,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D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三项。6.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

8、子韩非子墨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对待由封建天下转为专治天下过渡时期的态度上,比较保守,是孔子的思想;要求变革现状,是韩非子的思想;要求个人的自由,是老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7.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 方士儒生宣传理学B. 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 儒学神学化的影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以应天命”表明,汉代的儒学知识分子强调用更改年号来顺应天命,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

9、主张,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汉代没有理学;顺应天命与道教神学无关;材料反映的是朝代末年的统治危机,不是君主权力遭到削弱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排除ABC三项。8.小周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A. 都主张权力制约B. 都强调权力集中C. 都主张分权制衡D. 都认可君权无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民众的主宰,但也以天的名义约束统治者,主张实行“仁政”,而孟德斯鸠采用三权分立原则,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选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9.朱熹在四

10、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C.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这是朱熹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解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本思想,而不是突出君主至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对朱熹的这一说法的理解,而非其作用如何,故D项排除。

11、10.“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

12、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周朝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解析】【详解】周的“秩序井然”:周朝在政治上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是在秦朝时,时间不符。故周朝“秩序井然”折射出的历史现象为宗法制。战国的“清新”:战

13、国时期,各种学说教派林立,思想观念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谓之“清新”。而罢黜百家是西汉时期的政策,时间不符。故战国的“清新”折射出的历史现象是百家争鸣。唐的“丰满华丽”: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万国来唐朝拜纳贡,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贸易中心和文化中心。与此相适应,唐朝服饰呈现出“丰满华丽”的特点。“丰满华丽”是对唐朝的正面评价,不能反映“政治腐朽”,而“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唐朝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故唐朝“丰满华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国富民强。宋的“理性美”:程朱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完善与发展,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宋代服饰出现“理性美”的特点

14、正是深受理学的影响。新思潮的萌发和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时间不符。故宋朝“理性美”折射的是理学的盛行。综合以上,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12.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C. 理学对人性的压制D. 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即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专制皇权的加强、理学对人性的压制以及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怀都是明清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故ACD错误。13.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

15、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反对埋首书册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这位历史人物指的是顾炎武。“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表明他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与材料描述相悖;B选项错误,顾炎武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点睛: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