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6138634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8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6.1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6.1.1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投资者以获得国外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而购买该公司资产,或者在外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发生的资本流动。应当注意它与外国证券投资(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FPI)的显著区别。FPI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另一种方式,指投资者持有国外公司的证券和其它金融资产,但一般并不享有对该公司的控制权或经营权。 FDI分为两种。一种是FDI流入(inward FDI),指外国人获取本国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

2、投资;另一种称为FDI流出(outward FDI),指本国投资者获取外国资产或对外国的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将投资者所在国称为投资国(the home country),将投资流入的国家称为东道国(the host country)。,6.1.2 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2)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 (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正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4)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6.2 国际直接投资的几种理论 6.2.1 垄断优

3、势理论与区位优势理论 1.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海默(S. Hymer)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这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海默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仅存在着价格竞争,而且还存在非价格竞争。跨国公司只所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排除竞争;二是利用垄断优势。,。,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

4、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通过研究,金德尔伯格把美国的垄断优势概括为: (1)实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前者使跨国公司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者使跨国公司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 (2)拥有市场的优势。如获得营销技术、专

5、利、商标等优势。 (3)由于跨国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实行全球性经营战略使其在生产和管理技能、方式上占有绝对优势。,(4)由于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使其具有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优势。,2. 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选择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研究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位选择研究引入“集聚经济”的思想,把区位选择理论逐步扩展到产业层面。 (1) 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 (2)相对技术优势与产业区位转移 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利特和高歇尔(1997)提出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模式;Louis T.Wells Jr(1983)的小规模技术

6、理论和Sanjaya Lall(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Cantwell和Tolentino(1990)进一步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行为,并提出技术累积技术改变的理论;小泽辉智(1992)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阶梯形的等级结构,跨国投资的模式选择应能激发国家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6.2.2 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和内部化理论(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的根源来自于1930年代的科斯(R.Coase,1937)关于公司的理论。其基

7、本原理如下:由于公司内部和市场机制在执行不同类型的交易时涉及到不同的效率(当市场完善时,市场交易具有最高效率;当市场存在外部性或失灵时,在公司内部交易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它们决定公司组织生产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当使用市场经济的成本(交易成本)大于在公司内部进行同样活动的成本时,公司会选择内部化的组织形式。 1. 技术外部性 2. 交易成本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内部化。当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过高时,公司就选择了将活动内部化。 3. 市场垄断 4. 交易成本与区位选择 交易成本的内部化过程离不开特定的区位条件,只要在某个地方国际资源配置的内部化要比利用市场的成本少,那里就会出现跨国企业

8、。,6.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公司如果预期自己产品在国外市场有利可图的话,有几种方式可供选择进入外国市场:(1)在本国生产再直接向该国出口,(2)在外国设厂生产并在当地销售,(3)将自己的生产技术转让给当地厂商,让他们来生产以满足当地需求,自己则收取技术转让使用费。 那么为什么公司要采取第二种方式呢? 邓宁(J.H.Dunning 1977, 1981)提出了公司要到国外进行投资,应当在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简单说来,跨国公司以其特有的所有权优势,寻找具有投资区位优势的东道国进行

9、直接投资,并根据其内部化优势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这种理论被称为OLI范式(OLI Paradigm),以强调上述的三种优势;同时因为它是三种优势理论的折衷,也被称为外国直接投资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approach)。 1. 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可以是跨国公司特有的产品或生产工艺,比如专利和,技术秘密,也可以是商标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它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在公司内部跨国流动。,2. 区位优势 要在国外市场上利用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获利,公司必须将其特有优势与国外当地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那么究竟应当选择到什么地方设厂生产呢?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别,各国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和相对价格也

10、存在差别;地理距离的远近会导致运输成本不同;各国的贸易开放程度也有不同,因此公司在决定设立国外分支机构时要综合地权衡各国的区位优势。 第一种是经济优势,包括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市场的规模和范围、运输和信息交流成本以及其它。第二种是社会和文化优势,包括投资国和东道国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外国人的友善程度、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对自由企业的欢迎程度。最后一种是政治性优势,包括政府针对FDI流入、国际化生产和公司内贸易的一般性和特定性政策。 3. 内部化优势 所有权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公司要到国外设厂生产,区位优势解释了该公司在何处设立工厂。,和在市场上交易相比,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如产品和工艺等在公司

11、内部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即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比外部市场要更有效率,这称为内部化优势。所以,内部化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公司会选择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总之,所有权优势能够解释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现实基础,区位优势能够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到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投资活动,内部化优势能够说明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怎样来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 虽然邓宁的区位优势模式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但由于没有充分指出三种优势的关系而受到批评,特别是没有明确区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Itaki,1991)。Aliber(1983)批评该模型集中于公司水平的战略而没有考虑因币值的变动所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因此

12、,后来的学者不断修正该理论,并提出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仍可能进行对外投资,这是由三种优势相互替代产生的。 该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现象,但这一理论是对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参考意义。,6.2.4 边际产品扩张理论,小岛清(1977)从日本“贸易导向”的产业政策角度分析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品扩张理论”,或称为国际互补原理,从企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角度解释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他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三种。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而对东道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或

13、潜在优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的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因此,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应该说,该理论比较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式形态理论”,更符合日本现实的国情,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小岛清的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他把对外直接投资截然分成两种类型美国式的贸易替代型和日本式的贸易导向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

14、实生活中都很难站的住脚。,其次,他否认了垄断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回避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维护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的现实。,6.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究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呢?是否存在其他关系? 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将FDI分为三种: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这三种不同的投资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6.3.1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替代效应 从时间上看,FDI对贸易的替代说出现得最早。支持FDI替代贸易的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产品周期论、国际生产折

15、衷论和新贸易理论中的水平型跨国公司理论。 蒙代尔提出了“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相互替代”著名论断。蒙代尔所谓的“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相互替代”是指要素自由流动同商品自由贸易一样都能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在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均等化方面,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是相互替代的。,当FDI是水平型投资时,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服务,FDI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将是替代性的。在此类模型中,一般来说,不仅投资是水平型的,还假定国家具有相似性质(,大小、禀赋和技术)、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如Horstman and Markusen(1992)和Brainard(1993),并由Markusen

16、and Venables(1998)进一步发展。尽管Brainard考虑的是差别产品而Horstman and Markusen考虑的是同质产品,这些模型都认为FDI和贸易的最终选择取决于母公司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和子公司规模经济间的权衡,高的运输成本和子公司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偏好水平性FDI。 6.3.2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效应 在垂直跨国公司的情形中,公司总部与产品的生产分设在不同的国家。为了完成最终产品生产,公司总部向工厂提供各项必需的总部服务,导致了公司总部所在国向工厂所在国的出口,而且这类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在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会被销售回总公司所在国,或销售到其它国家的市场,因此促进了工厂所在国(东道国)向总公司所在国(母国)和其它国家的出口。所以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互补的关系。,6.3.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转移效应,从东亚FDI的发展实践来看,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补或替代的关系,而有可能是FDI对贸易发生了向第三国的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内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所引致的对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