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055119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件(共23张) .ppt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七课,忽 必 烈 改 制,课程标准 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内容解读 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 2.从政体更新以及转变立国之本方面归纳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 3.结合内容分析忽必烈改制的作用。 4.从吸取先进文明和措施立足实际的角度总结忽必烈 改制成功的原因。,导言,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旧俗-屠杀、游牧,蒙

2、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蒙古对外战争,大蒙古国在向南扩张的同时,还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蒙古帝国屠杀、灭族记录 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2亿人。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银川八十余万。 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公元1215年,铁

3、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为此殒命。 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谯类, 城中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整个四川盆地被杀人数约为1400万! 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 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近7000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 公元1220一1221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时,对多思汗也就是撒马尔罕进行了疯狂屠杀。当时共计5万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24个百姓之多。被屠杀者多达120万。 成吉思汗在西征归来的途中

4、教育后代时,说了一段著名的格言:“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世界上所有不愿意被他们屠杀、不愿意被他们掠夺、不愿意被他们奴役的人民都是他们的敌人。宣称“要把青天覆盖之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1985年版,农业经济的破坏, 民族矛盾的激化,蒙古国的部分制度摘录:,允许对被征服地区进行屠杀或屠城,以头颅计数。准许抢占汉人农田,可做牧场,不受统管。子弟分封,建立千户、百户制度。州县官员世袭,互不统属,征收自定,自设牢狱,良奴自决-,法-格鲁赛草原帝国,自太祖西征之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而中使

5、别迭等佥言: “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忽必烈其人,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60年,忽必烈在部分王公的推戴下,即大汗位。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清除了 汗位的竞争对手,稳固了统治。1271年改蒙古国位元,建都燕京(北京)。统治 中心向中原转移,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忽必烈自幼受到游牧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强烈影响。他对农耕 文化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其他蒙古贵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 水准。,忽必烈

6、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 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北京大 学历史系教授张帆认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接受了汉文化。,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成为忽必烈的幕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用书,“视居庸以北为内地,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期与物以更新” -元世祖即位诏,“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帝中国必行中国事” (元)许衡鲁斋遗书,(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续文献

7、通考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 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元世祖曰:“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元史,“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一、忽必烈 改制的原因,1、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行政效率低下,

8、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2、蒙古旧俗阻碍农耕经济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屠杀、游牧),3、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改元称帝,统治中心南移, 为改革创造了条件。,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二、忽必烈改制的主要措施 1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原因: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2)方案:按 中原王朝 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具体内容: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设置 中书省 、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在地方改革地方

9、机构: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设澎湖巡检司;实行兵民分治政策;设 通政院 ,建立驿站制度;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4)影响: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经济:以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确定立国方针: 农桑立国 ;建立农业机构:大司农司、劝农官;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 农桑之制 ”;重视技术指导:编写 农桑辑要 。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和发展的时期。,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 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 -元典章,忽

10、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 -元史,“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 -元史,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史,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末。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三、忽必烈改制的影响 1严禁屠城,保护了当地城市的繁华;废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最终粉碎顽固派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对地方治理收到显著成效。在改革初期使得北

11、方经济全面恢复。 2更新政体,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转变立国之本,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保护、发展了农业生产。 4实行“汉法”,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四、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1)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 (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 (4)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烈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太度。 (5)从中原

12、地区实际出发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五、改制的性质与局限性,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的改制。,民族分化与歧视政策,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 文化的较量。 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 制度、生产方式的斗争。,

13、探究一,“汉法”指的是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旧俗”指的是蒙古地区的落后的游牧文化。,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1)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诸方面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2)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忽必烈与北魏孝文帝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一样吗,探究二,1、元朝初年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2、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雄才大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3、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能力训练,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