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91263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职业教育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教育论文-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摘要:21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代写论文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教育向纵深方向扩展,必然要求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解决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模式、途径的探讨,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途径 一、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之后的又一次进步。在环境教育阶段,理论研究水平只停留在单纯地关注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卢

2、卡斯模式”的指引下,环境教育更多的是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通过人类意识的转变使周围环境得以改善。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理论研究水平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代际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经济发展方面又进了一步,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在于“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21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教育是以生态文明观指引的旨在提高公众综合生态素质的教育,在内容上较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更深入、更具体。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

3、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对于社会全体公众的教育,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的专门教育。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未来一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其具体目标落实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领域之中,所以,在实践中,对不同

4、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而对于公众而言,生态文明教育应定位于社会契约与广泛的道德观。在宣传活动中,培养公众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坚持或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等,这是生态道德感形成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的模式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早期的环境教育已完成了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转变,现今正由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向生态文明教育。国际环境教育的模式是以“卢卡斯模式”为主,主要是指关于环境、为了环境和在环境中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环境教育的主流模式一直是一种面向公众,各部门协作,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短时间的“潮涌式”环境教育模式。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教

5、育的初级阶段是非常有效的,毕竟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要想使这么多人在短时间内对环境知识和环境问题有基本的认识,也只有这种大规模的运动形式才能做到。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这种缺乏深度的教育模式就其目的而言是程度低下的。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得到多方共识,所以应尽快创新适合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更方便接受、更快的接受生态思想,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 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位”分别是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国家对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上,

6、“一体”是指国家的统筹,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统一受国家统筹管理的制约。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重客体,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传授者,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与社会教育的客体,他们担负的是首先受教育、然后再教育学生的重任,可以说未来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淀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已刻不容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与社会教育的客体,在自我受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在点滴中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作为家长不可

7、推卸的责任。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位”在“一体”的统领下各有其作用: 1学校教育主导 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柱,它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保护意识、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领悟生态知识,形成生态文明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输送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应区别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知识基础,正如中国 2l 世纪议程中规定,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生物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课程中开设生态专题讲座。学校还能够利用自己的场所、设备、技术与教师为其他教育形式如再教育、岗位培训等提供支持,

8、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得到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 2社会教育深入 社会教育是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上的深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种特点的公众群体其认识与素质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在社会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同时要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使生态问题成为人所共知、人人关注的问题,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情况详尽地报道给公众,加深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是关乎自身发展与子孙长远利益的关键问题,使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家庭教育基础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位,是由公众群体组成的最小组织,在生态文明

9、教育中起基础作用。我们经常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的亲人关系及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点滴中培养孩子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关爱小动物的情怀、不破坏环境的意识以及不浪费的生活习惯等等。 三、教育的途径 1在社会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在各级领导者中加大宣传。发挥政府的调控与导向作 用必须依赖于各级领导者,各级领导者是政策、规章的制定者,在各级领导者中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自上而下的普及。通过宣传,能

10、够提高各级领导和决策者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并将其贯彻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去,保证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决策程序和管理以及日常工作之中。应该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教育战略规划,并在国家层次上建立起协调与调控机制,统筹全局,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在企业管理者中加大宣传。应特别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生态文明意识的转变与提高,扭转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文明教育,重应试教育活动而忽视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树立起依靠科技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策观,构建适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为企业领导者普及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其在约束自

11、身、提高效益的同时,能够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经济的司持续发展。 在群众中加强宣传。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艰巨的教育任务,公众综合生态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通过宣传教育,能够提高全民综合生态意识与素养,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而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的宣传力度,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在公众中的广泛普及,使他们能够约束自身,并在方方面面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2在学校方面,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长期的,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

12、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认知和技能等。幼儿生态教育是启蒙教育,应该重点强调情感和态度,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则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阶段。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教育者必须与学生一道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引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在愉快的参与中,体验到自己是大地的孩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让人类的自然伙伴正常延续,健康繁衍,人们的行为应该有怎样的约定,给这些伙伴提供怎样的帮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行动起来,承诺这些约定、履行这些义务,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 大

13、学在“研究性学习”策略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应立足于对生态问题的识别与分析,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对某些生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教学活动中还应包括生态问题的道德评判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有关生态问题的价值观体系及其存在基础的调查。 3在家庭方面,改进教育孩子方法 在情感上与大自然的融合,从中产生的美是具有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家长对于孩子情感目标的培养应从小开始,情感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主要发展孩子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要树立孩子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家长应该通过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对孩子的环保意识进行熏陶,如不乱扔果皮,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保护小动物等等。通过浅显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孩子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准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且能初步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从小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单单从小培养与点滴熏陶还远远不够,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家长的身教要远胜于言教,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孩子进行实践。如带领孩子去种树,一家人共同饲养一种小动物等等。由家长引导孩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形成欣赏、关爱生命万物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要求和新型的公民格外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