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790168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译汉之翻译概论-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翻译概论,巴别塔典故,据圣经创世纪,创世之初,普天之下人类同操一种语言。出于骄傲,人们想建一座通天之塔。耶和华对人类的骄傲感到恼怒,于是使人们的语言变得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们中间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只好放弃了造通天塔的狂妄打算。而那个建通天塔(Babel)的地方后来就被称为巴比伦城(Babylon)。 巴别,希伯来文是“变乱”的意思,巴比伦文则是“神的门”的意思。由于“巴别塔”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内涵,使人们常常以此作为某种解释性的典故来利用。一方面作为试图通往天堂的路径,逼近上帝,因此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无所畏惧的勇气;另外,由于故事中上帝对人类语言的变乱,则可用以体现人类

2、语言之间的理解偏差,以及人类为寻求共同理解而不断追求的路途,许多人就把翻译比喻为一种建造巴别塔般的英雄事业。 摘自http:/ 翻译的目的,从上述巴别塔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得出翻译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信息。 在高度信息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科技手段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在规模、频率和速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化的概念日渐清晰。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景象。,到底什么是翻译?这是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实,

3、人们对翻译并不陌生,因为它时刻都会发生。比如,一个不懂粤语的东北人和一个广东人交谈时出现了语言交流的障碍,这时有一个既懂东北话又懂粤语的人帮助他们进行解释和沟通,那么这个(既懂东北话又懂粤语的)人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翻译。翻译的涵盖面很广,除了方言之间转换,还有将古汉语用白话文来解释,将汉语意思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表达等都属于广义的翻译范畴。由此可见,你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扮演翻译的角色。,翻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指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的目

4、的时曾说:“翻译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 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问题是,既然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我想,这里面是因为翻译在起作用。穆雷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若拿河流来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

5、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思考题 请大家一起想想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翻译?你曾经接触过怎样的翻译工作?,1.2 翻译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翻译进行以下分类: 分类的角度类型 按翻译主体的性质来分: 人工翻译、机器翻译 按工作方式来分: 口译、笔译 按翻译的材料来分: 文学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和实用翻译(包括科技、商务、新闻、法律等资料的翻译),按处理的方式来分: 全文翻译、摘译、编译、节译、改译、综译 按翻译技巧来分: 直译、意译、音译 按翻译原则方向来分: 异化翻译、归化翻译 按翻译的目的来分: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按翻译的效果来分: 显性翻译、隐性翻译,1

6、.3 翻译史简介,人类古代的翻译活动大都与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西方翻译史,高潮时期、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次:公元前3世纪中叶 罗马文学家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得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公元46世纪 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第三次:公元1112世纪之间 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

7、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第四次:公元14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用17年的时间翻译了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则用18年时间翻译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以语言通俗、优美和流畅而闻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次: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

8、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第六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1)翻译范围从传统的文学、宗教作品扩大至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2)翻译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3)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并发展机器翻译。,中国翻译史,主要阶段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伴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活动以宗教传播为主。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被称

9、为“译经三大家”。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被翻译成汉语,使这些知识在民间得以传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代表人物是林纾和严复。林纾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给他听,然后由他笔录整理出来。这些译作可读性强,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严复的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向国人介绍西方进步思想,因此他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主要译著有天演论、原富等。严复提出的“信、达

10、、雅”翻译标准,流传至今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足见其强大生命力。,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等。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重点是译介西方的文学作品,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 20世纪70年代至今: 本次翻译高潮方兴未艾,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50年代。翻译队伍逐渐壮大,翻译领域百花齐放,包括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

11、领域。这是全球化时代来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课外调研活动 在中国翻译史上,你最喜欢哪一位翻译家的作品?为什么?你读过他的哪一些翻译作品?然后到图书馆找出该译作的原著,仔细研读一两章,并按照你目前对翻译的认识来评价译作。,1.4 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之争”、“归化异化之争”,不一而足。 让我们看看译学前辈怎么说: 严复:信、达、雅 鲁迅:宁信而不顺(直译)vs.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林语堂: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12、 朱光潜:译者“须设身处地在作者的地位,透 入作者的心窍,和他同样感,同样想,同样地努力使所感所想凝定于语文”。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与“化境”。,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1)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2)翻译标准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个有机的然而变动不居的标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最佳近似度是一个形同虚构的抽象标准,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3)具体标准中又有主

13、标准和次标准的区别;(4)多元翻译标准是互补的。 奈达(美国):动态对等:译文读者或译入语听众对于译文或译语的反应,要和原文读者或原文讲话听众对于原文或原讲话的反应进行比较,如果大体一致,就是质量上乘的译文。 泰勒(英国):翻译三原则:(1)要将原作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2)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3)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畅。,国际译联的翻译工作者章程指出:“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表现原作的思想与形式。” 综上所述,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风格得体可以说是所有标准的共核,三者的次序不可颠倒。忠实准确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把原文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增删、遗漏

14、、篡改原文的内容。通顺流畅指译文要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通俗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存在死译、硬译、生搬硬套、文理不通的现象。风格得体指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思考题 你认为怎样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好的翻译?,1.5 翻译的主体,“原文译者译文”是翻译界公认的三元关系。从这个三元关系可以看出,译者“既是原发语篇的接受者,又是目的语篇的创造者,处于上情下达的中间、核心地位,正是:翻译的好坏全靠译者的 思考和感觉,可谓成也译者,败也译者。”(胡庚申,2004)然而,传统的翻译观中的“舌人”、“媒婆”、“译匠”“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等比喻无一

15、不遮蔽译者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研究的成果不断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彰显。近年来,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呼声很高,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译者是翻译的唯一主体”,(陈大亮:2004)“从原文到译文失去的是作者意图,得到的是译者意图,保留的是作品意图。”(陈大亮:2005)庞德“翻译”唐诗,“错译”之处多得不可胜数,却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新诗运动;根据钟玲所探究的“寒山热”,寒山的诗作在中国本土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连次要诗人也数不上”,更不要说受到推崇,但经过翻译后,却在日本和美国大行其道,不但拥有大量读者,甚至成为美国50和60年代“疲惫

16、求解脱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青年人的精神食粮。(王宏志:1999),如从总体的翻译研究的角度来看,关于译者中心和主导作用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呈现出“语文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后结构主义阶段”的研究轨迹。(胡庚申,2004:45),从翻译研究者对译者主导行为的重视程度,从对译者身份态度看译者研究的发展阶段,从上表可以看出,翻译研究界已逐渐开始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但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呼吁“正名”阶段,而应进一步探讨“译者背后的总的原因”、机理和特征,特别是应从理论上真正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给与明确的定位,并据此对翻译过程做出新的、全面系统地描述和诠释。(胡庚申,2004:54),思考题 你认为译者的地位如何?你所知道的关于译者的比喻有哪些?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1.6 译者的素质,译者要译出高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