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笑**** 文档编号:75668884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练含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3 文学类散文阅读之语言结构 夯实基础1【北京市大兴区2018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八百米故乡苏童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

2、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

3、去,只好放弃腌菜了。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

4、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

5、州话。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6、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

7、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

8、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1)文中黑体字的词语能被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引以为憾(美中不足)B首当其冲(首屈一指)C不齿(不耻)D凭吊(悼念)【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义词辨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原文所出现的词语语境进行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如,“不耻相师”就是不以相互学习为耻。“不齿”最常见的意思即“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例如“不齿于人”,就是不能与人同列,指被人看不起。不齿为贬义。凭吊,指对着遗迹、遗物、遗下的

9、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悼念,就是对死者哀痛地怀念。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

10、愿把苏州当故乡。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答案】C【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注意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枉家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3)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段回答,“萎缩”的表现是什么。【答案】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

11、组成;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随着住所距离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已经指明了答题方向是在第九自然段,所以考生只要结合体现“萎缩”的内容答题即可,根据理解具体体现在: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组成;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随着住所距离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4)结合全文分析第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答案示例一:“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12、“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答案示例二:本段的内容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引出下文,作者后来在漫长岁月里,以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惘。本段与题目相呼应,与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答题要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答题,根据理解本段在内容上:“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

13、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5)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答案】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筛选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按照时间的顺序2【广东省2018届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

14、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今日刮哪风赵德发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问这干嘛

15、?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16、。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