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99089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临床医学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 52 例,根据 24h 尿白蛋白定量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MCA 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CA 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24h 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MCA 组较 NMCA 组患者的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HDLC )、低密度脂蛋白(LDLC )、MAU 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而其它指标年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DBP)、空腹血

2、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本实验中无统计学差异。(2)MCA 组较 NMCA 组患者的 IMT、斑块发生率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3)平均 IMT 和最大 IMT 与年龄、MAU 呈显着正相关,与其它指标无明显相关。结论EH 患者 MAU 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密切相关。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微量白蛋白尿 动脉粥样硬化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EH patients MAU and atherosclerosis.MethodSelect 52 cases,under 24h

3、 urinary albumen quantity,divide them into NMCA group and slight MCA group.Take immune turbid comparison method to measure 24h slight albumen;take Color Doppler Ultrasonic Examination to test IMT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occurring rate of atherosclerosis spots.ResultTheres more marked statistica

4、l difference on SBP,HOLC ,LDLC ,MAU in the MCA than the NMCA group,while other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uch as ages,BMI,DBP,FBG,TC and TG;MCA group had more mark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than NMCA group on IMT and spots occurring rate;the average IMT and max IMT was in positive relation with age

5、and MAU,without obvious relation with other indexes.ConclusionEH patients MAU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IMT in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spots occurring rate of atherosclerosis.Key words:hypertension;slight albumen urine;atherosclerosis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病(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尿微量白蛋白(MAU)不仅反映高血压病早期靶器官出现损害,并

6、且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我院初诊高血压病的 24h 尿微量白蛋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A)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选择自2007 年 1 月-2007 年 10 月我院初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2 例。按 24h 尿微量白蛋白的结果分为异常微量白蛋白组(30300mg/24h,MCA 组)25 例和正

7、常微量白蛋白组(030mg/24h,NMCA 组)27 例。排除标准:已经接受降血压治疗、糖尿病、原发性肾脏病变及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1.2 方法 (1)所有患者由专人询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安静状态下平卧 15min 后,汞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血压 2 次,取平均值。(2)实验室检查:入选者均于空腹 12h 后抽取静脉血,使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测定 FBG、TC、TG、HDLC 、LDLC 。24 时尿微量白蛋白(MAU)测定:留取 24h 尿,记录尿量,混匀后,留取标本 10ml 送检。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白蛋白1.2mm 的突起,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用硬化斑

8、块发生率表示。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用 t 检验,方差分析。IMT 与主要参数采用相关分析。2 结果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MCA 组较 NMCA 组患者的SBP、HDLC 、LDLC 、MAU 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而其它指标年龄BMI、DBP、FBG、TC、TG 本实验中无统计学差异,见表 1。表 1 两组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的比较(略)两组比较,*P0.05,*P0.01。2.2 颈总动脉 IMT 及斑块发生率的比较:MCA 组较 NMCA 组患者的 IMT、斑块发生率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表 2)。表 2 两组颈总动脉 IMT

9、和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略)与 NMCA 组比较,*P0.052.3 高血压病 IMT 与各因素相关分析:高血压病平均 IMT 和最大 IMT 与年龄、MAU 呈显着正相关(P0.01,P0.001),而与BMI、DBP、FBG、TC、TGHDLC 、LDLC 无明显相关。3 讨论内皮细胞覆盖在血管管腔的表面,不仅作为一种屏障结构,而且有调节血管舒缩功能、血流稳定性和血管重建的作用。血压升高使血管壁剪切力和应力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 AT 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均可明显损害血管内皮及其功能。内皮受损后致血流中的分子物质进入血管壁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内皮功能障

10、碍可能是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症的重要原因1。高血压病患者的内皮功能紊乱不仅存在于大血管,也存在于肾脏的微血管,说明各靶器官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在起动时间上可能是一致的。高血压病患者中 MAU 发生率约为 20%30%,MAU 是反映肾脏受血液动力学、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等因素影响的敏感指标,同时它也是全身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2。本文显示排除了糖尿病和原发性肾脏病变后,发现 MCA 组患者较 NMCA 组患者的SBP、HDLC 、LDLC 、MAU 明显升高,而 HDLC 正好相反,亦证实了高血压、血脂紊乱对 MAU 的影响。大量的流行病学

11、研究证实,高血压在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的高血压导致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增厚,是形成粥样斑块的病理基础,已成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目前资料表明,IMT 是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非侵入性定量指标。有人将超声方法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超声能准确测量动脉 IMT,且动脉粥样硬化34 时 IMT 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本文显示合并 MCA 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 IMT,局部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大于 NMCA 患者,且 IMT 与 MAU 呈显着正相关,因此MAU 可以认为是脑动脉硬化和受损的标志。其血管损害机制可能为 EH 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及

12、结缔组织增加;MAU 不仅提示存在微血管病变,而且与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5,有 MAU 的患者内皮功能及细胞外基质的改变导致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致脂质进入血管壁,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程6。我们的结果验证了高血压病并 MAU 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斑块有较密切的关系,MAU 是肾脏病变及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重要标志,对高血压病患者应常规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1 王吉耀.内科学M.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3.2 陈楠,陈佳韵.重视微量蛋白尿的筛查与诊治 2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1719.3 Pignoli

13、 P,Tremoli E,Poli A,et al.Intimal pius medial thickness of the arterial wall:A direct measurement with ultrasound imagingJ.Circulation,1986,74(1): 399406.4 WongM,EdelsteinJ,WollmanJ,et al.Ultrasonicpathological comparison of human arterial wall:Verificationof intimamedia thicknessJ.Arterioscler Thromb,1993,13:482486.5 McFarlane SI,Banerji M,Sowers JR.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713 718.6 Short RA,Johnson RJ,Tuttle KR,et al.Uric acid microalbuminria and cardiovascula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J.Am JNephrol,2005,25:36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