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805427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课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系统设计(ISD),2013-2014.1 FOR 11 ET,1、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提供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找到方法的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 20世纪60年代逐渐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 课程设置、培训计划、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等方面,2、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回顾发展历程,教学产品设计(以“产品”为中心) 软件、声像教材 印

2、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设计(以“课堂”为中心) 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 课程教学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以“系统”为中心) 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职工培训方案、远程教育方案等宏观系统,3、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传播理论,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教学分成小步子,自定步调,及时反馈 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者的主动地位,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结合,情景构建的重要性,学科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协调,2 不同教学理论,苏格拉底 柏拉图 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杜威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 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与掌握学习

3、 布鲁纳以知识结构为中心与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与先行组织者 ,3.系统方法与教学系统设计,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 系统方法的实施过程 系统分析 提出多种可选方案 选出最佳方案 具体设计方案 试行评价方案 运用和推广,4. 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也即是师生人际交流的过程。,学生,教师,干扰,(1)共同经验原理,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2)抽象层次原理 教学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

4、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3)重复作用原理 重复作用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以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为了传播取得效果,重复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重复几次呢?,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8,(4)信息来源原理 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说话的人是谁,资料的来源是什么,会影响传播的效果。,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5)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传播学者根据“最小代价律”得出了一条受播者对媒体的选择原理,用方程式表示为: 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代价=预期选择率,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第一章 教学系

5、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4、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范围和层次,梅瑞尔: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三要素 关于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描述性理论 关于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 把学习结果和策略联系起来的规定性理论,IF,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THEN,大事年表,(一)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学习设计教学,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外部环境,接受器,感觉 登记,工作 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反应器,执行控制(认知策略),预期(动机),加涅: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感觉器官,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20s

6、7+2,神经系统,肌肉和腺体,加工系统,一、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认为教学必须考虑 影响学 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条件(内部和外部条件) 加涅从学习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九个阶段演绎出九段教学法,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不同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使每一教学条件再具体运用上又有不同要求,形成“九五矩阵” 。,九段教学法: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 学习结果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加涅对教学事件的描述 -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7、规则的学习:关于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转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美国孩子发烧,他父亲送他去医院测量了他的体温,医生告诉他体温是102,并给他开了药,然后,他父亲就带他回了家。家里人对这一温度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担忧,但小孩却变得魂不守身,郁郁寡欢,独自等待死神的降临。后究其原因,原来他听同学说过人的体温超过42 就可能会死亡,而他的体温已达到102,那么他认为自己一定非死不可了。 从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孩把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混淆起来了。医生给他的温度实际上是华氏温度,而他理解成了摄氏温度。如果按照摄氏温度来计算,他的体温实际上只有38.9。,1、引起注意,2、告诉目

8、标,这一节课的内容就是要让大家掌握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转换。华氏温度通常用F表示,摄氏温度通常用C表示。 譬如:已经知道F=77度,则C=25度;在澳大利亚等国,一般使用公制单位,如果你已经知道F为23度,在这些国家需要转换成摄氏温度,F=23度转换成摄氏温度后为C=-5度。,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可以先回忆一些过去已经拥有的知识。 譬如:对于式子:2/3(134),第一步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A) 132 (B) 134 (C) 133 (D) 132,4、呈现刺激材料,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可以运用公式C=5/9(F32)来求得。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转换,可以运

9、用公式F=9/5C+32来求得,5、提供学习指导,如果我们已经知道F=41,那么,C=?。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可以运用公式C=5/9(F32)来求得。如果已知F=41,那么,转换成摄氏温度是多少呢?其求解步骤为: (A) F=41, (B) 代入公式C=5/9(F32), (C) C=5/9(4132) (D) C=5/99 (E) C=5,6、诱发学习表现,这里我们再呈现一些华氏温度,请同学们将它们转换成摄氏温度: 已知:F=105,那么 C=?; F=86 C=?; F=68 C=?。,7、提供反馈 8、评估学习行为,如果F=105,则C=40.6,F=86,则C=30,F=68,

10、则C=20。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此一致,则可以继续教学的进程,如果有不少同学差错很多,则必须再认真分析公式及其应用方法。 为了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请大家再转换几个温度: 已知:F=95,那么 C=?;F=14,C=?;F=5,C=?。,9、促进记忆和迁移,在上述教学内容得到较满意的结果后,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一些实际问题。此时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境态。以体现对所学规则的运用。 譬如:97年12月份,你与其它35位代表一起去访问澳大利亚,从你们随身携带的华氏温度计看,当地的温度达到90,但是,澳大利亚使用的是摄氏温度计,你能告诉我摄氏温度计上的数值是多少吗?,针对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运算的一

11、个教学内容,九五矩阵,(二)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及其细化理论,核心思想: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理论,宏策略 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关系 它揭示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关系,用来指导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对知识点顺序的排列,是从全局来考虑学科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知识的选择、排序、综合和总结。 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ET):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 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微策略 按单一主题组织教学,其策略部件包括定义、例题和练习等 为如何教特定的学科内容提供“处方”,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 梅瑞尔的成

12、分显示理论 为具体的知识点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微策略(等同于呈现策略),细化理论ET(Elaboration Theory)的由来 瑞格卢斯最先提出 奥斯贝尔的同化及先行组织者理论。建立在“认知结构”的假定的基础上 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程度不同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诺曼:网状学习理论,先广泛概念,后逐步细化 布鲁纳:螺旋型课程,先一般概念和简化结构,再内容细化和复杂化。,细化理论,ET组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将概念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呈现。 ET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是关注学科内容各部分如何彼此相关以及各个部分和整个学科的关系。 细化理论认为学科知识内容有三种类

13、型:概念性内容、原理性内容和程序性内容,任何学科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都可以按照适当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以呈现给学生。,细化的过程,细化等级设计:对选出的初始概要不断进行细化,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直到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理想情况下,概要是在总体上代表一个学习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并不需要学习其他的前提知识。 等级为1的细化,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内容本身的复杂程度。 每一级的细化结果都是下一级细化的“概要”。 在同一等级上可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也可以对同一内容在相继的等级中不断细化。在知识网络中即可横向移动又可纵向移动的灵活性是细化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14、,细化理论的内容:一二四七,一个目标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 选择初始概要: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开始 细化等级设计:每一级细化都是前一级内容的深入与扩展 重复以上2步骤,细化的复杂程度及精细程度逐渐加深 四个环节 选择(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各种概念和知识点)、定序(一般到特殊)、综合(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确定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内部综合与外部综合)、总结(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课后总结、单元总结) 七种策略 课程内容、每堂课、总结的内容和方式、综合的内容和方式、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动机和策略、学习者的自我控制,未涉及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七种策

15、略:,1、确定课程内容的细化顺序。 概念性内容的排列应按最重要的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次要关系的次序组织内容;再对要领的学习按自上而下的进行排列。 过程性内容先确定学习任务的简单方式和定义学习任务有关联的简化条件;按照先考虑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再考虑较一般的条件的顺序进行按排。 原理性内容应先确定所教的原理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再按教学内容的顺序先教最基本的原理,再教复杂原理。,2、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将最简单、最熟悉的内容先按排,过程性内容应反映该过程的实施步骤。 3、确定总结的内容和总结的方式。 方式则是提示知识点之间 的联系还是对例题或练习进行分类、归纳。 内容是指

16、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4、确定综合的内容用综合的方式,内容的综合是指对一节课或对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综合; 方式则是指用文字 或图表说明教学内容各部分的关系,使所学内容变成结构化的有意义的知识。 5、建立当前所学的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采用启发式、联想式、类比式、动态模拟等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6、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认知策略,使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信息加工状态。 7、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 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如果概要内容较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 顺序呈现按照宏策略1和宏策略2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运用宏策略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