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609047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3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备考形势分析,一、文综政治与单科考试的对比分析 二、应对文综政治备考的困惑 三、后期备考策略与建议,一、文综政治与单科考试的对比分析,(一)变化之处 1、分值100,考试时间50分钟左右 2、内容变化: 选修内容减少,不再有选做题,也不一定单独出题 时政,不单独出题,完全成为载体和背景,仍作为考试内容之一,一、文综政治与单科考试的对比分析,3、题型题量变化: 五种题型变成两种:选择与非选择,选择题只有单选,但单选中增加组合选择题的比例 选择题分值增大,偶然性增加 39题减少到14题约18个问题,覆盖面变小 4、学科间关系发生变化 协作、竞争 5、学生负担重了、精力

2、分散了、教师组织复习所耗费的精力更多了, 6、难度的变化与控制,一、文综政治与单科考试的对比分析,(二)不变之处 1、命题指导思想不变 三个有助于,体现课改,反映课标要求 以能力为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考查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文综政治与单科考试的对比分析,2、能力要求不变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文字图表中获取、理解并整合) 调动和运用知识(模块知识、时政信息、从知识库检索选用) 描述和阐释事物(描述基本概念观点、解释分析现象、评价理论现实问题) 论证和探究问题(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论据论证问题得出结论、逻辑与层次),

3、一、文综政治与单科考试的对比分析,3、考试时合并为综合,但政治学科的特点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关注现实、时代性强 重视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重视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能力的培养 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例题还是以前高考题,没有变化,二、复习备考中存在的困惑,1、对试卷内容与结构的困惑 难度:与X科考试相比难度应该在什么程度,“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覆盖面:12+7共19题左右,能覆盖多少知识点?如何覆盖主干知识? 主观题设问的数量?设问的切入口是粗还是细?多少个为妥当,答题时间少与尽量让考生得分并有区分度之间的矛盾 答案设计:分值大小(每点3-4分为宜)、书写量(100

4、0字左右为宜)、阅读量(总长60007000字,政治2400以内) 如何从没变的例题中看出变化的动向?,二、复习备考中存在的困惑,2、对复习内容的困惑 时事政治如何处理:专题复习还要吗? 选修处理:什么题型?掌握到什么承度? 主干知识:把握到什么层次? 二轮复习的模式?模块交叉与线索怎么把握 主观题答题技巧:如何有效得分?如何精练?如何准确?,二、复习备考中存在的困惑,3、学科间关系的处理 先后顺序 如何评价 如何提高学科引吸力,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1、总分第一,合作第一。 练习时按顺序、跳难题,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顺序 学科间的无缝连接,思维转换训练 避免马太效应,改变训练顺序,不同时间

5、段内采用不同的顺序,先从弱科到强科,后从强科到弱科。,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2、狠抓基础、突出主干 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抓主干知识,以单元为单位,以主观题所需要的答题思路为线索,构建知识框架。 突破易错易混点 规范基本原理的记忆与表述,表述力求简练、明了,教师要在归纳上下功夫。,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3、模块贯通、多角度思考 以经济、政治、文化知识为线索,分别挖掘背后所联系的其它模块知识。每个模块做个整理,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4、合理把握训练的密度和难度、进行书写速度、卷面练习,思维转换的练习 选择题每周至少两练,每次12题,编号24-35,形成定势。主观题限时训练每周一练,36

6、、37两题6问或7问,书写量1000字左右,不超过40分钟。 难度设计,按不同学校水平设计,对照往年高考水平,中下层学校0.6,好的0.7-0.75。 学科间思维转换训练,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5、研究时政,精选材料,找准映射点,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现象-本质 原因-结果 主体-行为-结果 行为1-结果1;行为2-结果2;对比关系 政策理论 (领域: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 两则以上的材料如何组合,在组合中体现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主体交叉、行为交叉、结果交叉,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1)“反映型“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

7、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解题指导:“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数据、图表、漫画等感性材料,而答案要求则是要把感性材料筛选、概括、总结、提升从而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定点-联想-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2)“体现说明型“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道理”、“对.加以分析说明”“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解题指导:此类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

8、时,需要对书本的知识结构非常清晰。思考问题是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的思路,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想-梳理-作答。一定点: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点是什么?二联想:联系所给材料关键词关键句联想书本的知识点或考点是什么。三梳理作答:结合设问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分清主次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

9、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3)“意义型“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意义“、“意义“等。 解题指导:“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文化意义或者是由文化到经济、政治。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解意义题时坚持做到从直接到间接从个人到社会,由近及远。此类题一定要注意同一事件的多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多角度。,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10、 (4)“为什么型“: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或者问“依据、原因、理由、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正确性”。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原因、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5)“怎么办型“: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提出建议”等字眼来设问。注意区分“如何对待”和“如何看待”。前者是“怎么办型“,后者是“认识型”。 解题方法:“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

11、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同样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想-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怎么办”是掌握知识点的落脚点,也是材料引入的关键。“怎么办”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细化、归并入课本的基本点。如果题目没有给定主体,还要从多主体方面来分析。,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6)“认识型“: “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谈谈对某一观点的理解“ “简要评析此观点“等等。 解题方法:“认识型”的

12、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对材料提供的做法或观点概括,阐明题目说的什么观点、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做法或者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正确观点和做法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错误观点和做法实质、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7)“启示型“:“启示型“的设问是“给我们什么启示“,从模块上它

13、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的启示等。从答案 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哲学的角度寻找做法蕴涵的理论依据,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因此启示有理论上的启示和做法上的启示。一般答案以做法上的启示为主,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三、后阶段复习建议与对策,6、加强主观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思路的研究与训练 政治:体现什么道理,用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观点。 经济:反映什么现象,如何解决问题,从角度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提出合理建议。 文化:反映什么文化现象,说明什么道理?从文化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哲学:体现什么哲学道理,哲学依据是什么,如何体现观点的,如何体现方法。 切入口做到粗细结合,指向性更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