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4605286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椎动物复习》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大学(威海)脊椎动物复习参考第十五章 脊索动物门1.名词解释:脊索:脊索动物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柔软的、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结构,具有支持、运动杠杆作用,胚胎发育时诱导神经管形成。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即内部有空腔,因此称为背神经管。咽鳃裂:即消化管的前段(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称鳃裂。直接或间接地同外界相通。逆行变态:尾索动物(如海鞘)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为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颌口类:具有由鳃弓发展来的颌而得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脊索伸到最前端,超过神经管,

2、故称头索,没明显头部,故又称无头类。2.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具有脊索。具有背神经管。具有咽鳃裂。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具有肛后尾;骨骼是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能随机体生长而增长。3.脊索动物各个亚门及其主要特点和代表动物:原索动物尾索动物亚门。特点:幼体具有上述三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为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背囊,大多营固着生活。代表动物如尾海鞘、樽海鞘。头索动物亚门。特点:神经管和脊索纵贯全身,终生存在。脊索伸到最前端,超过神经管,故称头索,没明显头部,故又称无头类。咽鳃裂明显。代表动物如文昌鱼。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亚门。特点:以脊柱代替脊索。脊椎保护着脊髓,在前

3、端发育成头颅保护脑。出现明显的头部,具有高度发达和集中的神经系统。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前、后肢和上、下颌。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分为前肾、中肾、后肾三种类型。代表动物如青蛙,兔子。4.简图说明:见课件第六张5.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头索动物是原索动物中最为高等的类群,出现了很多进步特征。是最早脊索动物模式;是古代脊索动物从后口动物类群分支发展来的,是脊索动物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活化石之一。第十六章 圆口纲1.名词解释:无颌类:圆口纲没有真正的上下颌,口为吸盘型,故称之为无颌类。鳃囊:圆口纲动物(特殊呼吸器

4、官)的鳃位于鳃囊,囊壁为由内胚层来源的褶皱状鳃丝,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2.圆口动物的原始性特征:没有真正的上下颌,口为吸盘型,故称之为无颌类。没有成对的附肢。只有奇鳍,无偶鳍。终生保留脊索,没有真正的脊椎骨,只有一些软骨小弧片直立于脊索上方及神经管的两侧,是脊椎的雏形。脑的发达程度较低,内耳只有一个(盲鳗)或二个半规管(七鳃鳗)。第十七章 鱼纲1.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皮肤有丰富的黏液腺,大多数种类具有鳞片。鱼类有用于过滤食物和氧气的鳃,这是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呼吸器官。有用于提供平衡或动力的鳍。

5、大多具侧线系统 ,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速度慢。靠躯干波浪式收缩和尾部摆动获得向前动力。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机制。以鳔或脂肪调节比重以获得水的浮力。2.比较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按骨骼性质分为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骨骼 都是软骨 有软骨和硬骨鳞片 都是盾鳞 有硬鳞或骨鳞鳃 鳃裂直接开口体壁 鳃裂不直接开口 无鳃盖 有鳃盖 有鳃间隔 鳃间隔退化口位 口在头腹面 口在头前端鳔 无鳔 有鳔尾型 歪尾型 正尾型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尾形,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

6、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3.比较淡水鱼与海水鱼渗透压调节机制的不同:海生硬骨鱼类通过位于鳃上皮的泌氯腺排出多余盐分。海生软骨鱼通过直肠背面的直肠腺排出。淡水硬骨鱼类通过肾脏排出,鳃上皮细胞吸收盐分。4.鱼类骨骼系统的特点:5.鱼类的鳞分为:盾鳞(软骨鱼特有)硬鳞(硬骨鱼原始鳞片)骨鳞(硬骨鱼),分为鲤

7、科鱼的圆鳞和鲈科鱼的栉鳞。鱼类形状:纺锤形,平扁形,侧扁,棍棒形。鱼类的鳍分为: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一对;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尾鳍。脂鳍。鳍条包括棘和软鳍条两类,棘刚硬不分节。软鳍条柔软分节,分末端分支不分支两种。鱼类的尾分为:原尾型(幼鱼)歪尾型(软骨鱼)正尾型(硬骨鱼)6.描述硬骨鱼类鳔的结构和功能。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 ,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通过调节鳔内气体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

8、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功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区或鳔管排放气体而实现的。7.矛尾鱼的具有的进化意义发现:8.鱼卵的受精和发育的类型:一般是体外受精;体内受精的鱼类,雄性有特殊的交配器。生殖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有些体内受精,但是受精卵在体外孵化,所以仍属于卵生,如青鳉等。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孵化,由母体排出体外时为活泼的幼鱼,但不使用母体营养,所以称作卵胎生,如孔雀鱼等。假胎生:一些软骨鱼类的输卵管发展得类似哺乳动物的子宫,并借一种“卵黄胎盘”的结构与胚胎发生血液循环联系,供应胚胎发育的营养。鱼类的发育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

9、老期。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9.鱼类的洄游、洄游类型和意义。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移活动,以满足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现象叫做洄游。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三种。意义: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群繁衍的适应行为。10.鱼类消化道的构造与其食性的关系: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 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牙齿与食性的

10、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 ,鳃耙长而密。鳃耙:是附生于鳃弓内侧两排并列的突起,可阻挡食物随水流流出鳃裂的滤食结构。 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第十八章 两栖纲1.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的完善和不完善之处:初步适应:出现了

11、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循环系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皮肤也出现了轻微角质化。不完善之处:肺呼吸还不完善,需要以皮肤,鳃和咽式呼吸加以辅助。胚胎无羊膜,繁殖和幼体发育要在水中进行。角质化程度不够,皮肤呼吸和防止水分蒸发相矛盾。代谢水平不高,为变温动物。四肢仍不够强健;无法生活在高盐地区。2.蛙的皮肤对水陆两栖生活的适应:两栖类皮肤裸露

12、,由表皮组织和真皮组成,富于腺体和血管,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表皮具有轻微角质化现象,有利于防止水分蒸发。皮肤内具有色素细胞,能形成保护色。具有大量黏液腺,可保持皮肤湿润。3.蛙的心脏和血液循环路线的特点:4.两栖类主要类群、代表动物和主要特点:无足目(蚓螈目):为最低等和极端特化的一类。外形似蚯蚓,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代表动物如版纳鱼螈。有尾目(蝾螈目):体长,多数具四肢。尾很发达,体表裸露。代表动物如大鲵、蝾螈。无尾目: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体型宽短,具发达四肢,善于跳跃,成体无尾。代表动物如大蟾蜍、雨蛙。第十九章 爬行纲1.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爬行动物胚

13、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分的蒸发 。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骨骼构造更有利于陆上爬行和支持体重。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具有后肾,水分重吸收功能加强;排泄物为尿酸,是高度节水的表现。心脏为二心房两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出现新脑皮,大脑体积增加,脑神经12对。2.颞孔的定义、类型及意义:名词解释:爬行类等具有的由于原来附生咬肌的颞部向内低陷所形成的孔洞,用来容纳强大的颌肌,决定动物的噬咬方式。类

14、型:根据颅骨颞孔的有无及位置,将爬行动物分为无、双、合、上颞孔类四个类型。意义:颞孔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有密切联系,提高了咬合能力。颞窝即颞孔,颞窝的出现有以下几种类型:无颞窝类。现代龟鳖类头骨属于无颞窝类。双颞窝类。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大多数现代爬行类(蜥蜴、蛇、鳄)和鸟类属于此类。合(下)颞窝类。古代兽齿类和由此演化出的哺乳类属于此类。上颞窝类。现已灭绝。3.羊膜卵的结构、进化意义,羊膜卵动物和无羊膜卵动物在泄殖系统的重要不同:结构: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止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呼吸。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胚胎本身产生三种胚膜:羊膜、尿囊膜和绒毛膜。保证能在陆地上完成发育。羊膜与胚胎之间为羊膜腔,其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