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

上传人:欧** 文档编号:7451606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中指研究院(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房地产政策专题 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深刻着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人口转变、城镇化提高、文化观念转变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家庭结构经历了全方面的变迁。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家庭变迁的轨迹和逻辑,更好把握未来家庭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定位、设计、研发和营销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家庭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中指研究院 报告正文: 专题研究 | 做产品,把握家庭变迁的这些“新特征”很重要! 中国房地产政策专题 2019年1月24日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家庭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家

2、庭的数量、结构和内部规模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加速了我国家庭的动态变迁。 1、家庭规模趋小化 家庭规模是家庭的人口容量,与人口增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90 年代以来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导致了我国家庭规模发生重大转变,家庭规模的趋小化十分明显。通过下图可以直观的看到,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不断缩小,由1982年的4.41人/户缩减至2014年的2.97人/户。而这一趋势在2015 年开始得到扭转,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量开始有所回升。这一变化与我国生育政策转变有着紧密联系,从 2011 年“双独二孩”、2013 年“单独二孩”到 2015 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使得家庭中有两个孩子的可能性增大,对平均家庭规

3、模的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尽管如此,受婚育观念转变、生育率长期处于超低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家庭规模微型化的趋势难以得到逆转。 1953-2017 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变化 注: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7释义,本文家庭户是“相对于集体户,主要包括依据亲属关系而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家庭户人口由调查时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构成,包括流入人口,不包括流出人口”。 1982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分别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年份数为抽样数据;2001 年数据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 统计局计算公式:平均家庭户规模=家庭户总人口数/家庭户总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指

4、研究院综合整理 2、家庭结构裂变多元化 四十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程度地改观了家庭结构的裂变方式。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将家庭结构以户人口数量大致划分为微型户(1-2 人)、小型户(3-4 人)、中型户(5-6 人)、大型户(7 人及以上)四类。通过对比 2000、2010、2017 三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规模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呈现显著差异。 2000 年、2010 年、2017 年我国家庭结构对比 2000年2010年2017年40% %15.627.2%4.7217.1%8.9%4.3%2.0%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七人及以上户30%

5、20%10%0%注:2000 年、2010 年分别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2017 年为抽样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微型户数量大幅增加 2000-2017 年,1 人户和 2 人户数量迅速增加,两类微型户家庭在全国的占比由 25.3%提升至 42.8%,成为我国家庭户结构中的主导类型。其中,1 人户比重在 18 年间增加了近 1 倍,2017 年达到 15.6%,超过了由 5-6 人组成的中型户家庭(13.3%);2 人户在 2017 年成为家庭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家庭类型,达 27.2%,高于 3 人户 2.5 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单人家庭和双人家庭的迅速增长直接反

6、映了我国家庭户规模的微型化趋势。 小型户数量明显减少 小型户家庭在 2000-2017 年间增长缓慢,其占比由 52.9%降至 41.9%,低于微型户家庭 1 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小型户家庭结构中 3 人户占比最大,但比重逐渐下降,由 29.9%降至 24.7%;4 人户家庭比重在 2000-2010 年间由 23%下降至 17.6%,但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2010-2017 年这一比重仅下降了 0.5%,这显现出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未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4 人户家庭的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但客观来看,放开二孩生育还难以对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总体趋势形成有效对冲,家庭规模趋小化

7、仍是我国当前家庭变迁的突出特征。 中型户、大型户数量继续减少 2000 年中型户占全国家庭的比例为 18.7%,2010 年下降至 14.2%,而 2017 年进一步缩减至 13.3%。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是造成中型家庭户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对比数据发现,5 人户家庭数量的下降较 6 人户家庭更为明显,占比由 13.6%下降到 8.9%;而 6 人户占比相对稳定,在 2000-2017 年间占比维持在 4.2%-5.1%之间。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我国传统的超大家庭模式已极为少见,7 人及以上户家庭的占比由 2000 年的 3%缩减至 2017 年的 2%

8、,其变化难以对我国家庭规模及结构产生影响。 【小结】 总结来看,我国家庭结构的裂变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扩大我国家庭规模有着积极的作用,但 4 人户占主导的憧憬在短期内并不现实;客观数据表明,2 人户和 3 人户是目前我国家庭结构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2 人户超越 3 人户成为家庭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家庭类型,同时单人户家庭的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预期未来我国家庭以单人户和双人户为主的微型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3、家庭户数量持续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户数量最多的国家,我们初步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抽样数据进行折算,2017 年我国家庭户总数已超过 4.4 亿户,较 1982

9、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 2 倍左右。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家庭户数量持续增长,但总体增速呈现出逐渐走低的态势。从不同阶段的年均增速来看,我国家庭户数量在 1982-1990 年间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速达到了 2.9%,随后开始逐渐减缓。2010-2017 年我国家庭户增速降至 1.4%,低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平均水平(1.7%)。尽管如此,家庭户数量的增长速度仍远高于人口增长。关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我国的家庭户数量将在 2040 年突破 5 亿户,2045 年达到峰值 5.04 亿户后开始减少,到 2050 年将保持在 5 亿户左右的规模。可以

10、预计,尽管我国人口增速不断下降,但家庭户数量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 1982-2017 年我国家庭户数量及不同时期年均增速 注:1982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分别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年份数据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1 年数据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二、家庭变迁的影响因素 婚姻、生育趋势转变和老龄化是促使我国家庭数量增加、结构裂变、规模趋小的主导力量,但由于我国 90 年代以来生育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纯人口因素对我国家庭变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城镇化推动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我

11、国家庭的分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引起我国当前家庭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通过纵向分析婚姻、生育、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因素的时代变迁,可以窥探出我国家庭变迁的逻辑。 1、婚姻因素 单身人口增加。婚姻缔结是家庭形成的重要依据,我国家庭户规模微型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动或被动选择单身的人群越来越庞大。根据统计局抽样数据折算,2017 年我国单身人口(包括未婚和离异,下同)接近 2.4 亿,占 15 岁以上人口的 20.6%。单身人口增加主要是由于: 1) 近年来结婚率下降。我国结婚登记对数自 2014 年以来连续 4 年下降,2017 年办理登记1063.1 万对,较 2013 年下降 21.1,结婚率

12、为 7.7,比 2013 年降低 2.2 个千分点; 2) 离婚率显著提升。1982-2017 年,离婚人数持续增长,离婚率自 2003 年起连续 15 年提升至 3.2。参考国际经验,单身常态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婚姻观念转变、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人的婚姻选择,社会大众对单身的接纳度越来越高,预计未来我国单身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加。 1982-2017 年我国结婚率和离婚率对比 0.00.51.01.52.02.53.03.5024681012结婚率(,左)离婚率(,右)198219901995200020052010201120122013201420

13、152016201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民政部,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微观个体初婚年龄的推迟将导致家庭形成的延迟化。80 年代以来,我国“晚婚、晚育”的宣传口号深入人心,伴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念出现扭转,最明显的变化是初婚年龄推迟。对比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的结婚人数发现,2005-2012 年,20-24 岁办理结婚登记的人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8 年间平均水平为 38.8%。这一趋势的拐点出现在 2013 年,办理结婚登记的主要年龄段开始延后到 25-29 岁,占比为 35.2%,而 2017 年这一比例提升至 3

14、6.8%,与此同时 20-24 岁占比进一步收缩,30 岁以上各年龄段占比扩大明显。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青年一代人的受教育年限增加也导致了其独立、工作和结婚年龄的相应推后,而这一现象在大城市更为普遍,进而加剧了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动。 2005-2017 年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结婚人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100%80% 60% 40%20%0% 数据来源:wind,研究院综合整理 2、生育因素 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1980-1990 年

15、,我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约为 2240 万人,而在1991-2018 年期间进一步下降,2018 年降至 1523 万人。同时,出生率也持续走低,从 1988 年的 22.37下降到 2018 年的 10.94。从下图的出生数据可以看出,90 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水平的下降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进入 21 世纪后,女性生育意愿降低和初育年龄推后是导致生育水平处于低位的重要因素。对比国际来看,我国的出生率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6 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 6 个千分点,开始与发达国家趋同。这种人口出生数量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家庭人口构成和户均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2018 年我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出生率及国际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女性平均生育数处于世界超低水平。我国总和生育率自 80 年代“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实施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