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生养丧葬》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3878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9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生养丧葬》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编生养丧葬》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编生养丧葬》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编生养丧葬》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编生养丧葬》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生养丧葬》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生养丧葬》ppt课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章 、 生 养 丧 葬,第一节、古代的人口和年龄,我国明朝搞的“户帖”,西方统计史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 一、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

2、说明: 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二、古代人口迁移情况 (一)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3、。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约90万以上。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二)古代人口迁移的史实 第一、秦汉时期人口从东向西迁移,如秦始皇命令12万户富豪迁咸阳(60万人),汉高祖迁大量人民到长安。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

4、人到越族杂居。 第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如少数民族内迁(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第三、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南迁。 第四、明清人口从国内向海外迁移。如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到东南亚;大量华工向美洲输入。 第五、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如秦朝时汉族人民向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的迁移;唐朝时向藏族地区、南诏地区等地区迁移;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明清时期内地人口向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

5、谋生。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三、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平均寿命在34岁左右,1990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68岁。 现存资料来看,一般认为古代人平均年龄是40岁。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六号汉墓出土简牍,集簿里面的户口统计资料显示,当时东海郡男子人数706064人,女子688132人,根据人口学理论中的计算性别比公式,这一年: 男性人口数 706064人 东海郡人口性别比100=100102 女性人口数 688132人 共有户数266290户,结合总人数,可计算出平均每户约5.2人。

6、集簿中有6岁以下和80岁、90岁以上人口的专项统计数字:80岁以上33871人,6岁以下262588人。 这个地域富裕,长寿的人比较多。男女性别比基本正常,男性略多,也与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关系,现在仍然如此。,四、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称呼,(一)幼年 出生3天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不满周岁襁褓。 红楼梦里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的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就是说她不满周岁父母都去世了。 1岁初度。小儿周岁。后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23岁孩提。 78岁龆龀。指儿

7、童。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9岁教数之年。 10岁外傅之年。 总角:幼年泛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黄口:10岁以下。,(二)青壮年 女子: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6岁破瓜之年、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

8、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舆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梅之年:出嫁。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半老徐娘。 男子: 15岁左右束发。指青少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

9、节焉。” 20岁(男)弱冠;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30岁(男)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三)老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等;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10、杖乡之年;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00岁期颐。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

11、数期颐。” 120岁花甲重开。 140古稀双庆。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第二节、古代的生育和生命仪式,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 (1)

12、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2)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3)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一、古代人的生育年龄 提倡早婚早育。 黄帝内经素问:“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就是说男子16岁、女子14岁之后就具备生育能力,可结婚。 齐恒公:“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孔子:“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墨子:“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不敢毋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墨子解释说:“欲早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

13、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早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 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二、出生礼和成年礼 (一)出生礼 1.催生礼 “分痛”、“催生礼”、“催生符”、“催生歌”和孕妇生产时的必备用品。 孕妇怀孕月份快满时,她父母亲、舅舅、姑姑,用银盆或彩画盆,盛着一束粟麦秆,用绵绣巾或生色帕袱盖着,上面放着花朵,并用有五男二女花样的草帖子送去,以示吉祥庆贺。还用盆、盒装馒头、彩画鸭蛋120个、生枣并送,这叫“分痛”,以示娘家亲属对产妇分娩痛疼分承之意。又做成卧鹿、眠羊动物模样的果子,小孩的彩衣,当

14、成“催生礼”,表明欢迎婴儿早日平安降生的美好愿望。又有“催生符”。古代还有“催生歌”: 一乌梅三巴豆七胡椒,细研烂捣取成膏。酒醋调和脐下贴,便令子母见分胞。 为使孕妇的生产顺利,宋代医学家还从专业角度规定了孕妇生产时的必备用品。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药,一类是物,还有一类是为孕妇准备用的而不是吃的食品:枣子、白蜜、无灰酒、好醋、白米。另备童子小便,虽属荒诞,但也堂而皇之写入妇人大全良方,是当时盛行宋代城市中的一种习惯。皇家孕妇所备“分痛”、“催生”物品,虽然量大、齐全,尽显富贵气象,但种类和市民之家相差无几。,2.诞生礼 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15、。”“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男悬弓、女悬帨。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名子。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 “名子”。 传统起名男女有别,即是男的多取体现男性阳刚之气、高大威武的字眼,如坚,强,伟,雄、健等;女的多取阴柔温顺、端庄贤能之字眼,如丽、美、珍、秀、慧等。起名也有受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影响而赶时尚的,名字也烙上时代印迹。如解放初,多爱国、国庆、拥军、援朝、抗美等。文革时多卫东,卫红、卫兵、小兵、文革等等。 旧时讲究人家多请族长或有名望的尊长命名,称为赐名。普通人家,多由家长随便取个贱名,含取贱名易养活之意。上学时才依姓氏辈序取个族名、书名作为正名。 命名后,将男孩的名字生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说是向祖公报丁,生女的则不必。 报喜。 孩子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有红鸡蛋等。,3三朝礼: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射天地四方。 礼记射义:“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接子。 古时,婴儿出生三天后可抱出来,俗称“接子”。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庶人长子用一猪。 “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