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美容学》ppt课件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417906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273 大小:6.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美容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3页
《药物美容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3页
《药物美容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3页
《药物美容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3页
《药物美容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美容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美容学》ppt课件(2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美容学,主讲人 王允 Tel:13399809116 Email:,第一章 绪论,药物美容学:是研究以药物为主要手段以达到美容的目的的一门医学学科。(严格地讲,美容是指采用某种手段直接作用于机体,使机体本身达到美化。如护肤,疗肤和文刺等,其范畴属医学范畴,至于化妆等虽也可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但属装潢性,即“外包装”。 从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概念从单一的机体健康上升到机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这也是美容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依据美容的手段来划分,可将美容分为手术美容学,药物美容学,经络美容学,物理美容学和健身美容学五大类。,手术美容,经络美容,物理美容,健身美容,第一

2、节 药物美容学的研究范围,一 药物的概念 药物:指包括化学试剂,纯天然物品,及生物制剂等物品。(包括中药,西药和膳食,其中中药多为纯天然动物,植物,矿物等,西药多为化学制剂生物制剂,药膳则不局限于药店的药,还包括日常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等。 药物美容学 中用药的途径包含了传统三大医学中任何一种用药手段,主要为内用,以内服为主,也包括注射。外用以涂搽为主,也包括贴敷,熏洗等。 二 药物与美容 药物影响美容:有些药物能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或出现斑点。(如长期服用氯丙嗪(冬眠灵),苯妥英钠或汞制剂,会使皮肤产生褐色,黄褐色或棕褐色斑。还有一部分药物可使皮肤过敏,引起药物性皮炎和药疹。此外,长期服用一些激

3、素类药品,也会影响人体的发育。,冰蚕,石膏,药物达到美容:即用美容药物去实现药物美容。 美容药物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用,一是外用。美容中药包括纯天然化妆品,药膳等; 美容西药分类较细,涉及目前大部分化学制剂,生物制剂。 药物美容的实现,即通过美容药物临床应用达到美容的目的。处理的范围除正常皮肤的护理和肥胖等影响美容的全身性病症外,主要在于处理皮表的一些影响美容的病症,因大多数皮肤病在皮肤表面有形态学改变,除了本身存在着病变外,还直接影响人的容颜,影响美容,如皮疹,癣,痤疮等。另外有一类虽不是病态,但影响容颜或不符合本人的意愿,如黝黑皮肤,潮红皮肤等虽本质上不是病态,但可归于纯美容的皮肤病

4、。因此,药物美容学研究的范围,不仅含纯以美容为目的的用药,也含对某些影响美容病症的治疗用药,在治疗原病的基础上,恢复或达到美容的最终目的。,第二节 药物美容学的学术地位和内容,一 药物美容学在美容医学中的地位 药物美容学在美容医学中居第二位,但其涉及面广,深,在实际应用中应居首位。 二 药物美容学的内容 药物美容学所涉及到的药物几乎遍及所有种类的药物,不仅包括西药,中药,还包括药膳。在用法上不仅仅是外用,尚包含内服,注射等内用法 ,因此药物美容涉及传统临床医学的药物学,中医药学,内科学,妇儿科学和皮肤性病学等。我们将药物美容学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美容药物,二是美容药物所涉及的美容病症,即美容药

5、物的临床应用。,第二章 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学中的外用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用化妆品,涂于面部等体表,起保湿,洁肤和护肤等作用,另一类则是对有损美容的皮肤病如雀斑,黄褐斑,痤疮等具有医疗防治作用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对以上两类药物,特别是第二类药物,不仅要考虑它们对皮肤表面的直接作用,而且要考虑其透皮吸收作用,因这类皮肤病往往位于皮肤深部,药物必须到达病灶方能收到疗效。 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是指美容药物涂于皮肤后,其中的化学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效能的过程。 外用美容药物存在两个问题:1)所针对的病症局限于皮肤,全身给药后经体内转运,分布和代谢,到达皮肤

6、局部的药物浓度极其有限,而要使局部达到理想治疗浓度,势必引起全身性毒性反应。2)有些药物如灰黄霉素等全身给药疗效很好,一旦改用皮肤局部给药,由于透皮吸收性能差,对局部病变疗效甚小,甚至无效。,第一节 皮肤结构与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一 皮肤结构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之一,约占总体重的10%,面积约为2M,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异质性和多层性组织。它形成了一种有效保护层和屏障。从外到内有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表皮在形态学上又可分为数层,最外层为角质层,其下称为活性表皮,活性表皮层由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四层细胞组成。表皮是阻止物质透入的屏障,其角质层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其功能主要为

7、防止水分蒸发及外来物质侵入。表皮无血管,故药物透入表皮层不会产生全身吸收作用。真皮层内有毛细血管,皮脂腺,神经及淋巴管,皮下脂肪组织内有血管及汗腺。皮脂腺大多与毛发并存,开口于毛囊上部,汗腺导管贯穿真皮和表皮,开口于皮肤表面。真皮及皮下组织对药物穿透的阻力小,药物进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后易为血管及淋巴管吸收。,二 透皮吸收途径 药物透皮吸收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为直接经表皮透入到真皮或皮下组织,二是经皮肤附件(毛囊,汗腺和皮脂腺)透入到真皮或皮下组织。 药物经表皮直接透入:一是药物渗入角质细胞的半透明膜扩散,二是通过角质层细胞间的空隙扩散而透入皮肤。 药物经皮肤附属器透入吸收:1)毛-皮脂腺系统,2

8、)汗腺(主要是水溶性药物) 三 透皮吸收过程 从药动学角度看,药物透皮吸收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药物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2)药物通过角质层的转运,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吸收速率f(t),清除率,CL,透 皮 吸 收 扩 散 模 式 图,3)从亲脂的角质层分配至更为水性的活性表皮。 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并拌有皮肤微管结构的摄取。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第二节 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影响美容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的因素均可 影响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一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 药物的化学结构:这一因素决定了药物的理化性质,成为影响药物经角质层吸

9、收的关键因素。如 类固醇类药物的渗透常数随结构中羟基数的增加而渗透性降低,提高药物的脂溶性,能曾强透皮吸收性能。 2)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溶解性:皮肤的角质层具有类脂膜性质,因而脂溶性大的 药物易于通过角质层,药物穿过角质层后需分配进入活性表皮而被吸收。 3)药物的解离状态:非解离型药物分子易于吸收,而解离型的分子难于吸收。 4)药物分子的大小:分子小的药物易于吸收,若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则难以透皮吸收。,二 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不同的给药系统的剂型能很大程度影响药物的释放性和靶向性。如1%的四环素在微乳剂,凝霜和霜剂中通过皮肤的渗透性各不相同,其中在微乳剂中透皮速率最

10、快,现在还开发了微囊剂型。 2)基质的影响: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状态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很大的影响。通常,药物在基质中以完全溶解状态释放比部分存在未溶解颗粒释放快,多数人认为,在乳剂型基质中,药物释放,穿透,吸收最快。 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广泛使用透皮促进剂其目的是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性,常用的透皮促进剂有二甲亚砜,氮酮,尿素,聚山梨酯,脂肪酸及其酯,醇类等。,三 皮肤的条件 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尤其是角质层的水合程度是影响药物穿透的主要因素。 2)皮肤状态:疾病或损伤可致角质层丧失屏障的作用,从而使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增加。如大面积烧伤涂用10%盐酸磺胺米隆冷霜后有发生酸中毒的危

11、险。 3)皮肤的用药部位:通常,人的头皮,腋下,额和下颌角对药物的吸收比手比手臂,手掌,背部等要好。,第三节 外用美容药物在皮肤的代谢,皮肤作为一个器官具有多种代谢异物的功能,包括激素,致癌物,药物和环境化学物质等。这是因为皮肤含有代谢异物所需的酶。 一 皮肤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皮肤对药物的代谢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反应。 2)皮肤酶的定位:皮肤中大多生物酶主要位于表皮和真皮,另外,皮脂腺对类固醇类具有较高的酶代谢活性。 二 皮肤微生物介导的代谢转化:皮肤表面到处寄生有微生物,它们能够对局部应用的化学物质产生代谢反应。 三 皮肤的光化学代谢:某些药物的化学及光化学性质不稳定,皮肤给药

12、后暴露于日光和空气中易产生化学分解,甚至立体异构化反应。,第三章 中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 一 整体恒动观念: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及不间断地运动变化的状态。 二 元气论:“元者气也,无形而起,有形而分,造化天地,天地之始也”。元气论对中医学有很大的影响,“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阐述了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了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古人经过对生命活动的物质考察,在“气”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精”,“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并常用气来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如正气,邪气,脏气,气滞,气逆,气嘘,调气,疏气,补气等。 三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医学

13、中主要是为了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解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元气论,四 五行学说:即指木,火,土,金,水物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解释脏腑生理功能和其相互联系,运用五行学说将脏腑生理功能特性分别归属于五行,并将内脏与周围组织和孔窍联系起来,再用五行之间互相资生和互相克制的规律来解释五脏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指导诊断及治疗疾病。 五行学说是朴素的系统论: 1 整体观念: 由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 2 认识各个组成部分,它们的联系方式和结构关系,才能把握系统的整体. 3 整体系统的存在不能脱离一定的周围环境及 动态平衡.,五行学说的整体观

14、: 五行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五运)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篇: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於五, 人亦应之.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的属性 1、木的特性:生发、条达.凡具有 (曲直) 生长、升发、条畅、舒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木. 2、火的特性:(炎上) 炎热、向上.凡具有温热、 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火. 3、土的特性:(稼穑) 长养、化育.凡具有生化、养育、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土 4、金的特性:(从革) 清肃、敛降.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金 5、水的特性:(润下) 滋润、下

15、行.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水,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1 归类方法: 1)取象比类:日出东方,与木相似; 南方炎热,与火相似; 中原肥沃,与土相似; 日落於西,与金相似; 北方寒冷,与水相似. 2)推演络绎:肝属木,故胆, 筋,爪, 目均属木. 2 对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 五畜 五谷 五臭 木 鸡 麦 矂 火 羊 黍 焦 牛 稷 香 金 马 稻 腥 水 猪 豆 腐,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说明生理功能: 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

16、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 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五脏 肝 东方 风 木 酸 筋 目 心 南方 热 火 苦 脉 舌 脾 中央 湿 土 甘 肉 口 肺 西方 燥 金 辛 皮毛 鼻 肾 北方 寒 水 咸 骨 耳,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 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 道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2)相克: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 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 相生 + 相克 = 制化,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肾病及肝,水不涵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2)子病及母: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心肝血虚. 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1) 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