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4178993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59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战国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战国策,濉溪二中:马新桥,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

2、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读准字音,淬() 忤() 徵() 陛() 卒() 亢(kng) 创(chung) 揕(zhn) 拊() 髓 (su) 提() 箕踞(jj) 樊於()期 夏无且(),疑难词句,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

3、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疑难词句,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疑难词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4、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北之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情节曲折有致,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精彩情节赏析之一,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精彩情节赏析之二,易水诀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

5、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 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精彩情节赏析之三,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 图穷匕现 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合作探究,1、结合课文来看,荆轲有何性格特点? 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 A、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B、 “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 C、 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

6、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另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7、,古人对荆轲其人其事的两种看法(资料提供) 史学家的不同识见。 1、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3、苏洵嘉祐集六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吴见思史记论文:“世尝言荆轲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势,故史公预先序明燕、秦不两立之势,于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荆轲未行之前又提明之,盖万万计无复之,而后出行刺一着耳,岂得已哉!” 诗歌中的不同看法。 1、颜元题荆轲山:“峰顶浮屠挂晓晴,当年匕首入强秦。燕图未染秦王血,山色于今尚不平。” 2、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哪敢呼。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嗟哉!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布置作业,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