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828899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歌鉴赏,目 录,咏物诗鉴赏,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评价思想内容,诗歌的意象,诗歌语言鉴赏,古代诗歌鉴赏,考试大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境,情 、 理,形、神,表达技巧,诗歌鉴赏思路图示,推敲关键词句、揣摩表达技巧、运用联想想象、体会特定情感,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

2、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

3、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4、,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

5、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

6、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咏柳,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

7、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第一张幻灯片 1,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 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

8、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鉴赏举隅:,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

9、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

10、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归纳特征 (1 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 风格雄壮豪迈。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11、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全诗虚实结合。,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12、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13、,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评价思想内容,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 A描写了什么形象 B构成了什么意境 C抒发了什么情感 D表现了什么人格,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

14、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病 牛 (宋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借牛写人,以牛自况。表现了诗人的失落隐忍、委屈愤懑又

15、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此诗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三四句把现实与梦境虚实对比,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

16、了铺垫。,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例 读曹植的七步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