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827967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供题文综历史(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241934年,古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 B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 C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D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而来的25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公元1000年左右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变化并不仅限于社会和政治形态、经济和技术。以复古传统为特征的11世纪标志着自公元

2、5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所施加的高于一切的佛教霸权影响的结束。11世纪时,中国精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样。”他把中国这一时期定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主要理由是 A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内涵的扩张 B宋代的知识精英们运用理性精神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C因为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而阐述正统思想 D11世纪前后的知识精英们借用佛教而恢复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26乾隆八年,清朝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改名为瓷胎洋彩。由此可见 A珐琅彩并非中国原创的技术 B清朝中外经济文化自由交流 C瓷器在清朝发展到彩瓷阶段 D清廷修改档案以迎合西方

3、各国27“帝国维持和平(即罗马和平),甚至还为帝国内部众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公正的仲裁。法律人员按照一整套原则进行工作,这套原则后来称作罗马法。”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A罗马法服务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用于调节所有成员关系 C罗马法体现了绝对公正的原则 D罗马法是法律人员意志的体现28据南海县志记载:“(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数百家”对这一经济

4、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开始 B明朝中后期的“机房”发展繁荣的结果 C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29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上述材料意在表明 A辛亥革命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袁世凯制造“宋案”影响恶劣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失败 D中国社会结构复杂难以现代化 30右图是1938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一条国际通道。某班学生对此条国际通道的意义进行了总结,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此通道的修筑是为确保中国远征军的军需供应 B此通

5、道的建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 C在相持阶段保障了中国战场大后方的物资供应 D牵制了大量日军,影响了日本侵华的战略进程31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语,因而名为“星火计划”。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据此,“星火计划”意在发展A国营经济 B乡镇企业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32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是欧洲“商

6、业革命”的开端 C是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D是资本主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33小仲马曾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威尔第改编了小仲马所著的茶花女 B威尔第将茶花女推上了影视舞台 C威尔第用画笔成功描绘了小说主人公 D威尔第用音乐的魅力展现了文学作品34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罗斯福此时已开始对苏冷战 B美国企图在战后建立

7、霸权 C杜鲁门主义正式出台 D美苏关系已全面紧张35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谈到历史研究时曾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所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在这里表明研究历史应该 A要有“设身处地”的历史想象 B要有一种同情心 C重视史料的真实性 D要有一种批判精神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1883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赔偿法,1889年又实行

8、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影响巨大,紧接其后,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都纷纷出台,有些美洲国家亦接踵而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任一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要材料三 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政府劳工立法中也已出现“劳动保险”的概念及有关劳工保障的条款;从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行有慈善团体监督法救灾准备金法强制劳工保险法草案等法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立法已开始迈上了现代化门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9、,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近代社会立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职工福利金条例等社会立法,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保险法原则,为构筑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3分)。结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分析其社会作用(6分)。(2)对比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显著不同(6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10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梁启超爱国论有云:“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

10、。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1902年,梁启超提出并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西来说”在中国知识界盛行一时,它源于英国,由蒋智由等人著文广为宣传。其中对民族的来源和优劣的关注格外引人注目,粱启超就认为西方列强的强大就是源于种族的优越。为了论证中国种族的优越,章炳麟、刘师培诸人竟能对中国民族西来说深信不疑。材料三 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一场史学革命,其起点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上,其根本的落脚点都在史学与国家的关系上

11、,从而引发近代史学第一次革命的关键问题:历史是国家的历史还是朝廷的历史?进而也引发了一个中国是“有史”还是“无史”之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观念”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

12、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成果。材料二 70年代的总理衙门大臣文祥,80年代的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西人的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的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西人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以上均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归纳“西用”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文祥、张树声对西人政体的态度,并简要评述。(9分

13、)46(1 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695年秋,威廉归来,屡屡亲自主持内阁会议。据统计,1695年10月至1697年10月,共召开110次内阁会议,其中57次国王驾临;53次是没有威廉参加的小型内阁会议,大多研究一些较次要的专门性问题,如更换硬币、决定领事人选等。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的内阁制得以较快发展,分权制和分权理论似乎遭到突然遏制,汉弗莱麦克沃斯认为:国王必须拥有宣战与缔和、统率武装力量、召集与解散议会,以及任免教、俗、军等重要职位的权力;下院决定征税和官员弹劾;上院享有审判的权力。 材料三 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既能取代国王,娴熟地领导内阁,又能作为执政党最重要

14、的发言人,老道地控制议会,将议会立法权和国家最高行政权实际上控制在以首相为首的内阁之中。以上材料摘自英国近代内阁制的萌芽和形成(1)据材料一,说明英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原因。(6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汉弗莱麦克沃斯和沃尔波尔在内阁与国王的关系上有怎样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沃尔波尔能提出这样的主张的条件。(9分)这样调整较为合适:(1)据材料一,说明英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依据。(6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汉弗莱麦克沃斯和沃尔波尔在内阁与国王的关系上有怎样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沃尔波尔时期出现变化的原因。(9分)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在19781979年阿富汗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于以怎样的程度卷入阿富汗事务,苏联方面经历了从犹豫、谨慎到决定出兵过程,其间克格勃和国防部对出兵政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才最终走上了决定出兵的道路。 摘自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人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材料二 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达35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