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205046 上传时间:2017-09-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性, 而且具有群类趋同性, 研究体质分类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进而指导临床诊疗, 对于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王琦教授根据人体不同的特征, 将人群体质分为 9 种基本类型, 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辨体质类型论治, 就是以不同体质类型为研究对象, 对体质特征、发病倾向等加以辨识,

2、 并通过辨体用药, 达到改善体质偏颇、治疗疾病的目的。辨痰湿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痰湿质者多因脾虚失司 , 水谷精微运化障碍, 以致湿浊留滞。或为先天遗传, 或为后天过食肥甘以及病后水湿停聚。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肥胖, 面色淡黄而暗, 多脂, 口黏, 痰多, 胸闷,身重, 肢体不爽, 苔多滑腻, 脉滑或弦滑。易患消渴、中风、眩晕、胸痹、咳喘、痛风、痰饮等病证。辨体论治: 治宜健脾利湿, 化痰泄浊。代表方为化痰祛湿方( 王琦经验方) 、参苓白术散、泽泻白术散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陈皮等。痰湿质肥胖者, 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佩兰、苍术等; 痰浊阻

3、肺者, 可用三子养亲汤, 方中莱菔子、白芥子、苏子不但化痰肃肺, 且能降脂减肥, 也可加入冬瓜皮, 以助改善痰湿体质; 对水浊内留者可用泽泻、猪苓等。调体要点: ! 配用温化通阳: 湿为阴邪, 其性黏滞, 宜温化通阳, 根据病情需要可酌加桂枝、厚朴、干姜以及仙灵脾、补骨脂等, 但须防温热太过, 水液受灼, 化热生变。2 细察痰瘀互夹: 痰湿黏滞, 阻遏气机, 常致血瘀, 形成痰瘀互夹, 治宜化痰利湿, 兼以活血。3 少用甘润之品: 甘酸柔润之药, 亦能滞湿生痰, 应予慎用。日常饮食宜少食肥甘甜腻之品。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43 岁 , 2003 年 11 月 12 日初诊。痰湿之体, 面

4、色淡黄, 睡眠欠佳, 梦多, 醒后头目昏沉, 自觉周身困怠不爽, 胸闷, 口中甜黏, 苔黄腻, 脉弦滑。辨为痰湿之体, 有患胸痹之虞, 属痰湿闭阻, 清阳不达之证。治当化痰祛湿, 调体通脉, 拟化痰祛湿方加减。药用泽泻 15g, 茯苓 15g,炒白术 15g, 制苍术 10g, 佩兰 15g, 荷叶 10g, 薏苡仁 30g, 冬瓜皮15g, 白芥子 10g, 莱菔子 10g, 海藻 15g。前后加减服用 60 余剂, 体态轻松, 自诉已无明显不适。按: 患者盖因素蕴痰湿之体, 痰湿闭阻, 清阳不达, 久必患为胸痹。其症状出现以体质偏颇为根本原因, 故采用化痰祛湿调体之法。痰湿体质之形成, 多

5、因脾虚湿滞, 痰浊内生。化痰祛湿方为王琦教授自拟方, 功擅健脾渗湿, 化痰行滞, 方中用茯苓、泽泻、冬瓜皮淡渗利湿, 白术、薏苡仁、佩兰、荷叶健脾除湿, 苍术、莱菔子燥湿化痰, 白芥子、海藻祛脂消痰。诸药合用, 层次分明, 上下分消, 内运中州, 痰湿之体得以调整, 从而诸种不适渐除, 体态轻松。辨湿热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湿热质者多湿热蕴结不解 , 多由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体质特征表现为面垢油光, 易生痤疮, 常口干、口苦、口臭, 便干、尿赤, 性情多急躁易怒, 舌质红, 苔薄黄或黄腻, 脉数或弦数。易患疮疖、黄疸、热淋、衄血、带下等病证。辨体论治: 治宜分消湿浊, 清泄伏火。代表方为泻黄散

6、、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龙胆草、茵陈、大黄、羌活、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可根据不同表现分别加减: 肺热明显, 易生痤疮者, 可选用枇杷清肺饮, 药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麦冬等; 若易生口疮, 胃火较盛者, 可选用清胃散加减, 药如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丹皮等; 若夏日感受暑热者, 选用六一散加西瓜翠衣, 解暑化湿以调体。调体要点:1 宣透化湿以散热 : 根据“火郁发之”之理, 可于泻火解毒之剂中加用藿香、防风、茵陈、白芷等品, 宣透清化。2 通利化湿以泄热: 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 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木通、竹叶、薏苡仁,

7、 使热从下泄。3 慎用辛温助火之品: 湿而有热, 宜苦寒之剂燥之,慎用辛温, 以防助热。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 常食绿豆、冬瓜汤及瓜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调。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39 岁 , 2004 年 5 月 17 日初诊。阴囊潮湿 1 年余。自诉 2003 年 3 月酒后始觉阴囊潮湿, 小便滴溺, 尿分叉, 阴茎根部有刺痛, 采用西药内服及栓剂治疗后效果时好时坏。平素面垢油光, 体形偏胖, 身重困倦。身高 177cm, 体重 95kg。2003 年 10 月查患轻度萎缩性及浅表性胃炎, 胆汁反流, 幽门螺杆菌阳性, 轻度脂肪肝, 血脂高。平日进食肥厚, 每日吸烟 1 包, 每周

8、饮酒 500g。刻下症: 焦虑, 不易入睡, 梦多,性快感下降, 牙龈红肿, 纳少, 大便可, 小便黄,舌苔微黄腻,脉滑数。病属阴汗, 辨为湿热质, 湿热内蕴, 下注厥阴。治予清热化湿, 调体治病, 取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加减。药用龙胆草 6g, 山栀 10g, 黄芩 10g, 柴胡 10g, 生地黄 10g, 车前子( 包) 10g, 泽泻 10g, 通草 6g, 防风 10g, 杏仁 10g,制苍术 10g, 黄柏 10g。7 剂, 水煎服。复诊诉症状明显好转, 去龙胆草、炒山栀、黄芩, 加用土茯苓、萆、薏苡仁。后继续服药一月余, 诸症悉平。按: 患者平素面垢油光, 体形偏胖 , 身重困倦,

9、 阴囊潮湿, 小便黄, 舌苔微黄腻, 脉滑数等,属于中医湿热之质, 患肝经湿热下注之证。王琦教授运用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法, 取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为主, 治病兼以调整体质。因症状显著改善, 故去龙胆草、炒山栀、黄芩, 以防苦寒太过,用土茯苓、萆、薏苡仁等利湿之品, 使湿去热孤, 诸症均愈辨瘀血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瘀血质者多血脉瘀滞不畅。多因先天遗传 , 后天损伤, 起居失度, 久病血瘀等所致。体质特征表现为以瘦人居多, 面色常暗, 发易脱落, 红丝攀睛, 肌肤或甲错或瘀斑, 心烦心悸, 健忘, 舌质多暗, 或有瘀点, 脉细或涩。易患眩晕、胸痹、中风、瘕病变, 常有出血倾向。辨体论治: 治宜活

10、血祛瘀, 疏利通络。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丹皮、茜草、蒲黄、丹参、山楂等。可根据瘀血部位不同酌予加减。胸中憋闷者, 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加柴胡、桔梗、牛膝等; 瘀血头痛、眩晕者, 重用川芎, 酌加葛根、葱白、全蝎等; 若有瘕者, 可选桂枝茯苓丸加减, 或加破瘀及虫类药, 如三棱、莪术、虫、水蛭等。调体要点: ! 养阴以活血: 由于津血同源, 津枯则血燥, 体内津液不足, “干血”内留, 亦是瘀血质的成因之一。 金匮要略大黄虫丸中的生地黄用至 10 两, 说明养阴凉血在阴虚有“干血”的情况下是重要的治法。2 调气以化瘀: 气滞则血瘀

11、, 气行则血畅, 故活血调体常配以理气之剂, 药如枳壳、陈皮、柴胡等。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39 岁 , 2003 年 8 月 16 日初诊。患者阴囊汗出、坠胀 10 年, 近 3 个月加重。检查有右侧精索静脉曲张。现阴囊及大腿根部坠胀、汗出, 常浸湿内裤, 右侧为甚, 面色暗滞, 形体偏瘦, 目睛赤丝、干涩, 手足心热, 腰酸, 大小便正常, 舌质暗, 苔薄黄, 脉细。辨为瘀血体质, 发为阴汗, 因瘀血之体, 血脉不畅所致。治予活血通络调体为主, 取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 10g,生地黄 10g, 桃仁 10g, 红花 6g, 川牛膝 10g, 柴胡 10g, 赤芍 10g, 川芎

12、10g, 枳壳 10g, 香附 10g, 泽兰 10g,路路通 10g, 桑叶 15g。7 剂, 水煎服。复诊时症状明显好转, 上方加旱莲草、女贞子继服 14 剂, 后改用血府逐瘀胶囊巩固, 诸症告愈。按: 王琦教授认为, 阴汗中医治疗多从湿热论治 , 但临床亦有瘀血质者, 缘于血行不畅, 水湿外溢。该患者辨为瘀血体质, 治疗当用血府逐瘀汤调体为主, 加用路路通活血通络, 泽兰化瘀利水, 枳壳、香附行气以助活血, 桑叶养阴止汗。后加二至丸养肝肾之阴。继用成药调体, 俟气血调畅, 则阴汗自止。辨气郁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气郁质者多气机郁滞。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及后天情志所伤有关。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偏

13、瘦, 亦可见于其他体形, 性格内向脆弱, 对精神刺激应激能力差, 常忧郁不乐, 易惊悸, 失眠多梦,食欲不振, 喜太息, 或咽中异物感, 或胁胀窜痛, 脉弦。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癫证等。辨体论治: 治宜疏肝行气, 开其郁结。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气郁质者多兼湿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 但以气郁为先导。临证总以柴胡、香附、枳壳等行气药为主; 湿郁加苍术、厚朴; 血郁加丹参、桃仁 ; 火郁加连翘、山栀; 痰郁加半夏、竹茹; 食郁加神曲、山楂等。调体要点: 1 掌握用药法度: 理气不宜过燥,以防伤

14、阴; 养阴不宜过腻, 以防黏滞; 用药不宜峻猛, 以防伤正。2 提倡情志相胜: 气郁质者情志不畅, 必须充分重视精神调节, 如语言开导, 顺情解郁, 或采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方法。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31 岁 , 2003 年 4 月 25 日初诊。平素忧郁内向, 1 周前曾与人争吵, 出现便秘伴胸胁胀痛, 嗳气频作, 心烦易怒。自服通便成药及番泻叶疗效不显。舌质红, 苔薄白腻, 脉弦。辨属气郁质, 患为便秘之气机阻滞证, 因肝郁致大肠传导功能异常。治以疏肝和胃, 调畅气机,取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 15g, 黄芩 10g, 党参 10g, 法半夏 10g, 甘松10g, 砂仁 3g

15、, 甘草 6g, 大枣 5 枚。7 剂, 水煎服。复诊时诉服上药胸胁胀满顿舒, 大便通畅, 嗳气亦减, 情绪较前稳定, 舌质淡红,苔薄, 脉弦。上方去甘松、砂仁, 继服 6 剂。后随访, 诉症状消失, 一切正常。按: 根据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诊疗模式 ,该患者辨为气郁质, 病属便秘, 辨证为气机阻滞证。盖因素体忧郁, 气机不畅, 胃气不和, 津液失润。治以疏肝解郁为主, 治病兼以调体。对因气机郁滞所致便秘, 王琦教授擅用小柴胡汤疏利气机调体治病, 认为仲景原方即有治大便难, 用小柴胡汤有和胃气而通便之用。其辨治的关键在于调畅气机, 改善气郁体质为主。辨气虚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气虚质者多元气

16、虚弱。主要成因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偏虚胖, 平素易乏力, 倦怠少气, 面色微黄或白, 唇色淡白, 毛发不华, 性格喜静懒言。偏于肺气虚者易喷嚏、流清涕。舌质淡, 脉细弱。常自汗, 易患感冒、哮喘、眩晕或兼有过敏。辨体论治: 治宜培补元气, 补气健脾。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等。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的原则 , 选用党参、黄芪、甘草为调治气虚质的主药。由于“气之根在肾”, 因此, 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等益肾填精。再参以紫河车、燕窝等血肉有情之品, 充养身中形质, 气味同补。若偏肺气虚者, 常反复出现咳嗽、哮喘等病变, 即所谓肌肉不坚固,则腠理疏松, 善病风者, 可选用玉屏风散而重用黄芪, 酌加益肾气之仙灵脾、熟地黄等。调体要点: 1 把握剂量, 不可峻补 : 气虚质者可使用人参补气强质 , 注意把握剂量, 缓图渐进,或配伍其他方药使用。盖因气有余便是火, 慎勿补之太过。2 补气佐以理气: 补气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