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204049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进步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2、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人民版)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岳麓版) “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丝织业: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素纱禅衣图片)唐代:(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之处)2、冶金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

3、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陶瓷业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宋代:景德镇“瓷都”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 -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的发展:春秋战

4、国: 唐: 宋: (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之处。 )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布局整齐, “市”与“坊”界限分明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出现夜市,(2)宋代东京:宋代的“市” ,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四)了

5、解“重农抑商” 、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评价:合理性: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弊端: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2、 “海禁”政策: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严重限制

6、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实质:雇佣关系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3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7、产生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2)概况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争后)(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

8、一步解体(2)原因: 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 、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 、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

9、热情(2)原因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4 -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

10、货运动;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2)意义: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11、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5、50-7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

12、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 5 -特点:包产到户; 过程:

13、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福建)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5、 1992 年 “十 四 大 ”明 确 提 出 :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目 标 是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14、 体 制6、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山装和旗袍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

15、,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铁路:1881 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

16、第一条铁路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6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速度更快; 运力更大; 费用更低廉; 更有利于国计民生。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