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 (Chemistry of Protein),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导 学,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熟悉蛋白质的理化;常用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分类以及重要的活性肽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教学内容,,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分类,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含量=样品所含氮量×6.25,一、蛋白质元素组成:,C,H,O,N,S,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一)氨基酸的结构,α,,共同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氨基酸结构特点:,20种编码氨基酸 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侧链不同 均为L-α-氨基酸 (甘氨酸、脯氨酸除外),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7,(二)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中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基氨基酸 极性酸性氨基酸 极性碱性氨基酸,根据R基极性大小分:,R基有极性,但不带电,呈亲水性,R基无极性,呈疏水性,R基有极性,电离后R基带负电荷,R基有极性,电离后R基带正电荷,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8,非极性中性氨基酸,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9,极性中性氨基酸,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0,酸性氨基酸,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1,碱性氨基酸,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2,(三)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氨基酸具有氨基、羧基等,能接受H+而成——NH3+ 具碱性,,能电离出H+而成——COO- 具酸性,,两性电离和等电点,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3,氨基酸的两性电离,pHpI,等电点: 氨基酸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时溶液的pH (pI) 值即该氨基酸的等电点,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4,2.茚三酮反应,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5,三、肽,(一)肽的形成和命名,1. 肽键,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6,肽键平面,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7,2.肽的形成与命名,肽、寡肽(oligopeptide)、多肽(polypeptide) 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 主链骨架(backbone) 侧链部分(side chain) 羧基末端或C-末端(C-terminus) 氨基末端或N-末端(N-terminus),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8,多肽链的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19,(二)体内重要的肽,功能基:-SH 解毒剂、抗氧化剂,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0,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级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1,一、一级结构,概念: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组成与排列顺序 主键:肽键 意义: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2,胰岛素的一级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3,二、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定义 蛋白质分子中由于肽键平面的相对旋转,构成的局部空间构象。
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4,,(一)二级结构的类型,α-螺旋 β-折叠 β-转角 无规则卷曲,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5,1.α-螺旋(α-helix),右手螺旋 每周含3.6个残基 螺距0.54nm 作用键:氢键,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6,2. β-折叠 (β-sheet),锯齿状 顺向平行、逆向平行 作用键:氢键,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7,3.β-转角( β-turn),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8,4.无规卷曲(random coil),肽链的肽键平面不规则排列,形成松散的二级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29,(二)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超二级结构(super secondary structure) 二级结构单元进一步聚集和组合在一起——模序(motif) 如αα、βαβ、βββ等 亮氨酸拉链和锌指结构,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0,(二)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结构域(domain) 超二级结构的进一步组合、折叠形成的球状区域 是蛋白质的功能部位,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1,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2,三、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定义: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所有原子(主链+侧链)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构象,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3,三、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化学键 --氢键、疏水键、离子键、二硫键等次级键 --亲水基团:分子表面;疏水基团:分子内部,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4,三级结构示意图,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5,四、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re),,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通过次级键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亚基,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6,血红蛋白四级结构示意图,4个亚基构成 2α-亚基 2β-亚基,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7,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示意图,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8,五、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的主要化学键,氢键、疏水键、离子键、范德华力、二硫键等,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39,蛋白质分子中的主要次级键,,,,,,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0,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1,(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某些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加工后,才具有生物学活性 如胰岛素原(proinsulin)的一级结构加工,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2,(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 由于蛋白质分子的变异或缺失而产生的疾病,称为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如镰状红细胞性贫血,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3,(二)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空间构象决定蛋白质功能 构象改变,功能改变,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4,血红蛋白结合氧前后构象的变化,当血红蛋白结合氧以后,α1β1与α2β2两个二聚体彼此滑动15°,其构象由T(tense)型转变为R(relaxed)型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5,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6,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7,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一)蛋白质的一般性质 1.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征,蛋白质(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λ=280nm λ=260nm 紫外吸收(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8,蛋白质的紫外吸收,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49,2.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与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等电点相同,,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0,,双缩脲反应: Cu2+ 蛋白质 紫色络合物 OH-,3.蛋白质的呈色反应,,颜色反应→光吸收→定量分析,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1,3.蛋白质的呈色反应,颜色反应→光吸收→定量分析,,酚试剂反应: 磷钨酸 蛋白质 蓝色化合物 磷钼酸,,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2,,米伦试剂反应: 米伦试剂 蛋白质 红色沉淀 △,,3.蛋白质的呈色反应,颜色反应→光吸收→定量分析,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3,,,考马斯亮蓝反应: 考马斯亮蓝 蛋白质 (R-250)红蓝色 (G-250)蓝绿色,,3.蛋白质的呈色反应,颜色反应→光吸收→定量分析,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4,(二)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1.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在胶体颗粒的范围(1~100nm) 蛋白质溶液是稳定亲水胶体溶液 稳定因素:水化膜、同种电荷,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5,碱 碱 酸 酸,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6,2.蛋白质的扩散与沉降,蛋白质分子大,扩散速度慢 沉降:通过超速离心克服布朗运动使 蛋白质颗粒下沉的现象 沉降系数(S)可粗略反映蛋白质分子大小,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7,3.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变性剂,蛋白质空间构象破坏,生物学活性丧失 理化性质改变,,,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8,复性:去除变性因素,蛋白质恢复空间构象 与生物学活性的过程,3.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59,核糖核酸酶的变性与复性示意图,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0,某些蛋白质在发生热变性后,松散的多肽链相互缠绕在一起,变成固体状态,称为蛋白质的凝固(coagulation)。
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1,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技术,蛋白质在细胞内常与核酸、多糖、脂类及其它小分子物质结合在一起,需要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2,(一)离心,原理:分子大小、密度不同→沉降速度不同 分类: 普通离心:3~10 kr/min 高速离心:10~25 kr/min 超速离心:>25 kr/min 常用S值表示蛋白质分子质量相对大小,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3,(二)透析 (dialysis),用透析袋(半透膜)把大分子和小分子分开的方法,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4,(三)沉淀(precipitation),定义:蛋白质分子相互聚集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原理:破坏同种电荷和水化膜,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5,(三)沉淀(precipitation),方法: 盐析法 有机溶剂沉淀法 重金属盐沉淀法 生物碱试剂沉淀法,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6,1.盐析(salting out)法,定义:高浓度中性盐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沉淀的方法 原理:破坏水化膜、中和电荷 特点:蛋白质不变性 分段盐析:不同浓度的中性盐分离不同蛋白质,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7,2.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原理:破坏水化膜 条件:pH=pI 特点:常在低温下进行 常用有机溶剂:乙醇、丙酮等,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8,3.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原理:中和负电荷 条件:pH>pI 特点:蛋白质变性,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69,4.生物碱试剂与某些酸类沉淀蛋白质,原理:中和正电荷 条件:pH<pI 特点:蛋白质变性 常用酸类:苦味酸、鞣酸、钨酸、三氯醋酸、硝酸、过氯酸等,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70,(四)蛋白质层析 (chromatography),定义:待分离的液体(流动相mobile phase )经过一个固态物质(固定相solid phase)后所发生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分布的变化。
原理:根据混合物溶液中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亲和力等差异而加以分离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71,类型: 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四)蛋白质层析 (chromatography),2006-8,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72,(五)电泳 (electrophoresis),定义: 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将向与自身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从而到达分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