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1725982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8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基42考点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答: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a、商品经济大发展b、资本主义大发展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c、工人阶级运动大发展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发展e、古典哲学大发展并取得巨大成果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

2、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答:物质观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4、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答: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类社会的

3、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答:矛盾的同一性是反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

4、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中断。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7、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答: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

5、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8、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a、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可以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又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认识与

6、实践相互作用。10、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问题上的差异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11、从实践到认

7、识的发展过程答: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到飞跃。这主要体现在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里面。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第二次飞跃是指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12、真理的客观性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

8、,是把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1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答: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即为真理,不符则为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1)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不可混淆。2)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3) 真理的发展通过

9、与谬误斗争而实现,真理的每一次进步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取代。4)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失去这个条件,真理就成了谬误。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15、价值评价及其

10、特点答: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三:a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1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况,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11、,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辨证法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进向前。17、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经典表述答: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

12、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18、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答: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力还包含科学技术。

1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19、社会形态变迁的一般规律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民的历史选择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14、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1、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是

15、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22、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答: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作用体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变量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通过改革的途径,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社会改革适用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体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