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497469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优化总结(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优化总结,单元知识结构,通史视角展示,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专题归纳整合,2.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

2、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节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3、,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点”:概念: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内容: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特区。原因: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

4、”:内容: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沿海地区。条件: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面”: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4)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

5、、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 (5)对外开放的格局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4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材料解析题型的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 1从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来看,强调创新。从新课程省区自主命题的试卷所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解析题要求回答的内容除了史实、结论、观点、认识、启示外,还涉及了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途径、方法、成果展示等。,解题方法技巧,2从试题难度来看,一方面,强调重视基础,力求避免大起大落,改变理论含量过高、脱离中学历史

6、教学实际等命题方法,注重对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和基本史实的考查,注重设问的层次性,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说明了什么”。另一方面,强调论从史出,稳中求变,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答案设计来看,紧扣考点,更具开放性,即设问的答案除要求科学规范外,又有一定的变通性。,【解题技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材料,了解材料的大体考向,链接教材相关知识点,对材料宏观把握。 第二步:依据设问,细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简明扼要条理作答。,【典题示例】 (2011广东文综)(节选)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

7、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回答: 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审题突破】 本题属主题式材料型探究题,这一主题知识

8、贯通近现代史,关联中外,时空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第一小问应从国内外背景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从初期积极、后期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 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尝试解题】 (2013金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

9、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2)广州、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2)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3)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