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1898456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95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_无线温度采集系统(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文摘要 -I- 摘 要 随着工农业生产对温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准确测量温度变得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主要是针对恶劣环境下的工业现场以及高科技大范围的农业现场,布线困难,浪费资源,占用空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做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是利用热电偶采集外界的温度,利用无线传输实现在上位机显示采集到的温度,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对比和处理。 本文主要利用两路热电偶采集温度的模拟量,并且利用热电偶串行模数转换器实现信号放大、冷端补偿和 A/D 转换,再由单片机进行处理,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测量的数值传输给 PC 机,在 PC 机上实现数据的对比,从而可以对工业现场和农业现场的环境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利用

2、该设计还可以实现对热电偶测量准确度的现场检测。本设计结构简单,但应用范围广泛,使用方便,而且节约资源,同时可以进行远距离的监控。 关键词关键词:温度数据采集,无线传输,热电偶,单片机,PC 机 Abstract -II- Abstract With the more and more reques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the temperature, it become very important to survey the temperature accurately.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fo

3、r harsh environment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at the scene of large-scale agriculture at the scene, wiring problems, waste of resources, space, and make operational a poor solution. This design is mainly to use the thermocouple to gather temperature, and then use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to reveal

4、the gathered temperature on the position machine, and comparison of data and processing the corresponding. This design mainly uses two thermocouple to gather the analog quantity of the temperature and uses the thermocouple serial ADC to achieve signal amplification, cold junction compensation and th

5、e A / D conversion, and then the digital quantity will be able to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microchip and then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dule to the PC, and to achieve the compare of data, the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cene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an be monitored in any ti

6、me, and through this design we can detect the accuracy of thermocouple at the scene of measurements. This system is of simple structure, but in extensive application range, easy being used. Moreover, it saves resources and also, the long range monitor may be carried on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t

7、emperature data acquisi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thermocouple, single-chip, PC 目录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II 第一章 引 言 . 1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 1.2 无线温度采集原理 . 2 1.3 无线温度采集的发展状况 . 4 1.4 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研究内容 . 6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7 2.1 任务要求 . 7 2.2 总体方案的论证 . 7 2.3 总体方案的选择 . 10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 12 3.1 温度传

8、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 12 3.1.1 热电偶 . 12 3.1.2 温度数据采集部分的放大电路 . 18 3.1.3 自动检测部分的信号放大器 . 21 3.2 无线收发模块 . 26 3.2.1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择 . 26 3.2.2 PTR8000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 28 3.2.4 PTR8000 的工作过程 . 32 3.3 单片机与 PC 机接口数据传输电路 . 32 目录 -IV- 3.4 单片机 . 34 3.4.1 单片机的特点 . 34 3.4.2 单片机系统设计 . 35 3.4.3 单片机与各芯片的连接电路 . 36 3.4.3 软件设计 . 38 3.5 直流稳

9、压电源 . 40 结 论 . 42 参考文献 . 43 致 谢 . 44 附录一 发射部分电路图 . 45 附录二 接收部分电路图 . 46 第一章 引 言 -1- 第一章 引 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需要,利用无线通信进行温度数据采集的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的每一个角落,温度测量的准确度在影响生产效益的同时也在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 在工业现场,由于生产环境恶劣,工作人员不能长时间停留在现场观察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就需要采集数据并传输数据到一个环境相对好的操控室内,工作人员可以在这里将控制指令传输给现场执行模块进行各种操作。这样就会产生数据传输问题,由于厂房大、需

10、要传输数据多,使用传统的有线数据传输方式就需要铺设很多很长的通讯线,浪费资源,占用空间,可操作性差,出现错误换线困难。而且,当数据采集点处于运动状态、所处的环境不允许或无法铺设电缆时,数据甚至无法传输,此时便需要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在农业生产上,不论是温室大棚的温度监测,还是粮仓的管理,传统上都是采取分区取样的人工方法,工作量大,可靠性差。而且大棚和粮仓占地面积大,检测目标分散,测点较多,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科技水平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温度采集测量精确,简便易行。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也逐渐变得智能化。如今很多家庭都会安

11、装室内温度采集控制系统,其原理就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采集室内温度数据,并根据室内温度情况进行遥控通风等操作,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几个现实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温度采集系统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工农业、环境监测、军事国防、机器人控制等许多重要领域,而且类似于这种温度采集系统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民用和军事领域。因此,对于如何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尤其是如何提高无线数据采集的精度等课题的研究就变得非常的有意义。 第一章 引 言 -2- 1.2 无线温度采集原理 1.无线温度采集的原理 无线温度采集的原理如下:温度传感器将被测点的温度采

12、集后输出的模拟信号逐步送往信号放大电路、低通滤波器以及 A/D 转换器(即信号调理电路) ,然后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将 A/D 转换器输出的数字信号传送到无线收发芯片中,并通过芯片的调制处理后由芯片内部的天线发送到上位机,在上位机模块中,发送来的数据由单片机控制的无线收发芯片接收并解调,最后通过接口芯片发送到 PC 机中进行显示和处理。 2.温度传感器简介 在采集被测点温度时会用到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就是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中某点温度的一种敏感器件,它将环境中的温度或与温度有关的参量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根据这些电信号的强弱便可获得被测点在环境中的温度信息,从而可以进行检测、监控、报警;还可以通过接

13、口电路与计算机组成自动检测、监控、报警系统。 温度测量方法有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两大类。接触式测温是,温度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接触,经过换热后两者温度相等。目前常用的接触式测温仪表有: 1) 膨胀式温度计。 一种是利用液体和气体的热膨胀及物质的蒸汽压变化来测量温度,如玻璃液体温度计和压力式温度计;另一种是利用两种金属的热膨胀差来测量温度,如双金属温度计。 2) 热电阻温度计。它利用固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而变化的原理测量温度,如铂电阻、铜电阻和热敏电阻。 3) 热电偶温度计。它利用热电效应测量温度。 4) 其他原理的温度计。例如,基于半导体器件温度效应的集成温度传感器 、基于晶体的固有频率随温度

14、而变化的石英晶体传感器等。 接触式测温的测量方法比较直观、可靠,测量仪表也比较简单。但是,由第一章 引 言 -3- 于敏感元件必须与被测对象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就有可能破环被测对象的温度场分布,从而造成测量误差。有的测温元件不能和被测对象充分接触,不能达到充分的热平衡,使测温元件和被测对象温度不一致,也会带来误差。在接触过程中,有的介质有强烈的腐蚀性,特别在高温时对测温元件的影响更大,从而不能保证测温元件的可靠性和工作寿命。 非接触测温时,温度敏感元件不与被测对象接触,而是通过辐射能量进行热交换,由辐射能的大小来推算被测物体的温度。目前常用的非接触式测温仪表有: 1) 辐射式温度计。其测量原理是

15、基于普朗克定理,如光电高温计、辐射传感器、比色温度计。 2) 光纤式温度计。它是利用光纤的温度特性来实现温度的测量,或者仅仅是光纤作为传光的介质。如光纤温度传感器、光纤辐射温度计。 目前在高温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非接触式测温仪表,主要应用在冶金、铸造、热处理,以及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任何物体处于绝对零度以上时,因其内部带电粒子的运动,都会以一定波长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只是在低温段这种能量很弱。辐射式测温仪表就是利用物体的辐射能量随其温度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在测量时,只需把温度计光学接收系统对准被测物体,而不必与物体接触,因此,可以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且不破坏物体的温度场

16、。此外,由于感温元件只接收辐射能,不必达到被测物体的实际温度,从理论上讲,没有上限,可以测量高温。但是,这样的非接触式测温仪表的测量精度一般不高。 为了采集特定点的温度,并在上位机上进行显示和控制,要求所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必需有一定的精度,显然使用非接触式测温仪表就不是非常合适。而在接触式测温仪表中,热电阻式传感器的测温范围主要在中、低温区域(-200650) ,且线性度较差,只在某一较窄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度,由于是半导体材料,其复现性和互换性较差;热电偶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转换为电势变化的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热电偶是应用最广泛的测温元件之一,其主要优点是测温范围广, 可以在 1K 至 2800

17、的范围内使用, 精度高, 性能稳定,第一章 引 言 -4- 结构简单,动态性能好,把温度转换为电势信号便于处理和远距离传输。这样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在工业测温上,热电偶是比较实用的温度传感器,因此在本设计中使用的测温仪表也将是热电偶。 表 1-1 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推荐的 8 种标准化热电偶的特性1。 表 1-1 标准热电偶的特性 热电偶种类 优 点 缺 点 B 适于测量 1000以上的高温;常温下热电动势极小,可不用补偿导线;抗氧化、耐化学腐蚀 在中低温领域热电动势小, 不能用于600以下;灵敏度低;热电动势的线性不好 R,S 精度高、稳定性好,不易劣化;抗氧化、耐化学腐蚀;可作标

18、准 灵敏度低;不适用于还原性气氛(尤其是氢气、金属蒸汽) ;热电动势的线性不好;价格高 N 热电动势线性好;1000以下抗氧化性能良好;短程表序结构变化影响小 不适用于还原性气氛; 同贵重金属热电偶相比,时效变化大 K 热电动势线性好;1000下抗氧化性能良好;在廉价金属热电偶中稳定性更好 不适用于还原性气氛; 同贵重金属热电偶相比,时效变化大;因短程有序结构变化而产生误差 E 在现有的热电偶中,灵敏度最高;同 J 型相比,耐热性能良好;两极非磁性 不适用于还原性气氛; 热导率低具有微滞后现象 J 可用于还原性气氛; 热电动势较 K型高 20左右 铁正极易生锈;热电特性漂移大 T 热电动势线性

19、好;低温特性好;产品质量稳定性好;可用于还原性气氛 使用温度低;铜正极易氧化;热传导误差大 1.3 无线温度采集的发展状况 1.传感器网络 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传感器网络,即将多个传感器通过近距离通信和数据交换技术组成的网络,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它融传感器与通信技术于一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种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第一章 引 言 -5- 的信息,进行处理后传送到用户。因而传感器网络在检测精度、空间的广度与分辨率等方面都将传感器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高科技领域。 20 世纪 90 年

20、代美国五角大楼提出了“智能尘埃”的设计思想,目的是在战场上抛洒数千个微小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传感器模块,用于监控敌人的活动情况。“智能尘埃”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过滤,通过自组织的无线传感网络把重要的信息发送给指挥部。2006 年 Dust Networks 公司在Electronica 大会上发布了世界上首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级芯片(SoC)。Dust Networks 在这张名为“智能尘埃”的芯片上集成了构建分配式传感器网络所需的所有硬件和软件功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种芯片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完备,在天气预报、环境监测以及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这种“智能尘埃”就是一种典型的传感器网

21、络。 2.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无线温度采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以及军事等领域中,甚至已经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目前对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研究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随着对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设计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 基于 ZigBee 技术的远程无线温度测控系统,采用 ZigBee 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与 GPRS 网络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基于 CC2430 芯片设计无线传感节点,并开发其软件,该系统性能稳定,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功耗低,可靠性高;还有基于射频的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采用 AT89S52 单片机

22、控制数字式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并用射频芯片 nRF401(采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 FSK 调制/解调方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还有基于 PXA207 的无线模块监控系统,以 IntelXScale 架构的 PXA207 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核心, 集嵌入式 WEB 服务、 无线控制、温度采集于一体,实现了智能信息无线网络控制;还有基于蓝牙技术的温度数据采集系统,使蓝牙系统工作在 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公用频段,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技术和高斯频移键控(GFSK),以二进制格式传输数据,且具有直接进行数字信号输入输出功能,由于蓝牙射频 IC 的外围电路元第一章

23、 引 言 -6- 件极少(例如 nRF401、240X 系列其外围元件仅 10 个左右),因此不但可以大大简化无线数据传输或遥测系统的设计,还可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大国都高度重视无线通信技术在民用和军事方面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功应用于无线抄表、军事国防、工农业、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防恐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机器人控制等许多重要领域。 1.4 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的研究内容 由于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多用于工农业等环境恶劣的领域,而且对温度测量的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对被测点的

24、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并对所使用的热电偶进行自动检测。 具体所做工作如下: 1在查阅了大量的科技文献后,分析了各方案的优缺点,并选用合适的热电偶进行温度数据采集。 2设计了放大电路等信号处理电路,为实现数据的显示与对比做好准备。 3采用无线通信芯片来实现远距离的数字信号传输,使得技术人员可在环境适宜的操控室内进行环境温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4使用单片机实现对数据采集、无线发送与接收的控制,更好地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7-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任务要求 本次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测温范围是 01024,用于工业高温炉等工业场所。要求实现

25、在单片机的控制下采集数据信息,经过放大滤波等一系列处理后由无线收发芯片发送至上位机,并在上位机中的单片机的控制下接收数据信号,最后在 PC 机上显示和对比。此外,还需设计上述电路所需的直流稳压电源。 2.2 总体方案的论证 能实现本次设计任务要求的方案不只一种,它们各有利弊。工作环境、测量精度、要求不相同时,选择的方案亦有所区别。所以,我们要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对能实现设计的多种方案进行论证,从中选择出适合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 1方案一 方案一的原理框图如图 2-1 所示。 方案一所设计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主要由一个上位机模块和一个下位机模块组成,上位机模块和下位机模块之间采用无线数据通道联系。

26、上位机模块能对整个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和控制,下位机模块主要实现温度的多点数据采集。下位机模块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和无线发射电路。上位机模块主要是单片机控制下的无线接收电路和PC机与无线收发单元间的串口通信电路。 (1)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包括热电偶、信号放大器和低通滤波器,完成温度数据采集的功能。其中热电偶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压量;放大器将传感器输出的小信号放大,放大器的输出结果满足模数转换的转换范围。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8- (2)模数转换电路 模数转换电路是用 A/D 转换器接收来自放大器的模拟信号,

27、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提供给发射电路。 (3)无线发射电路 无线发射电路是由单片机控制,从发送端(模数转换)接收数据,并用无线收发芯片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编码,然后通过输出端口输出。 (4)无线接收电路 无线接收电路是接收发射电路发送的信号,通过无线收发芯片进行译码,成为上位机可显示的数据。 (5)PC 机与无线收发单元间的通信电路 系统采用一个接口芯片连接 PC 机与无线收发单元,通过该接口芯片实现数据传送和在 PC 机上显示温度采集结果。 信号调理电路 图 2-1 方案一 2方案二 方案二的原理框图如图 2-2 所示。 方案二所设计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同样是无线接收芯片 单片机 接口芯片 PC机

28、热电偶 信号放大器 低通滤波器 模数转换器 单片机 无线发射芯片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9- 由一个上位机模块和一个下位机模块构成,上位机模块与下位机模块之间采用无线数据通道联系。上位机模块能对整个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和控制,下位机模块主要实现温度的多点数据采集。下位机模块包括两部分电路,一路是数据采集部分,一路是热电偶自动检测部分;上位机是单片机控制下的无线接收电路和 PC 机与无线收发单元间的串口通信电路。 (1)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包括热电偶温度采集电路的电流信号输出和信号放大器 2 个模块,完成被测热电偶的数据采集功能。其中热电偶温度采集电

29、路的电流信号输出是 420mA 的弱电流;放大器将上一级输出的 420mA 的弱电流转换为电压信号并放大, 放大器的输出结果满足模数转换的转换范围。 热电偶自动检测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主要由标准热电偶、信号放大器组成,完成对被测热电偶的自动检测功能。其中标准热电偶将高温炉被测点温度信息转换成电压量;信号放大器将标准热电偶输出的小信号放大,放大器的输出结果满足模数转换的转换范围。 (2)模数转换电路 模数转换电路是用 A/D 转换器接收来自放大器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提供给发射电路。 (3)无线发射电路 无线发射电路是由单片机控制,从发送端(模数转换)接收数据,并用无线收发芯片对收到的数

30、据进行编码,然后通过输出端口输出。 (4)无线接收电路 无线接收电路是接收发射电路发送的信号,通过无线收发芯片进行译码,成为上位机可显示的数据。 (5)PC 机与无线收发单元间的通信电路 系统采用一个接口芯片连接 PC 机与无线收发单元, 通过该接口芯片实现数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10- 据传送和在 PC 机上显示温度数据采集的结果以及被测热电偶的检定结果。 图 2-2 方案二 2.3 总体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使用了热电偶、信号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无线收发芯片、单片机以及 PC 机,基本的工作方式很相似。 二者的不同之处可通过原理图看出。方案一是对一个定点进行温度

31、数据采集,经过各部分电路的处理后,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发送到 PC 机上进行显示,很显然,这是典型的一路无线温度采集系统;方案二是在温度数据采集的同时对使用的热电偶进行自动的现场检定,两部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 PC 机上进行显示和对比,从而确定被测热电偶的性能情况,这是带自动检定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 热电偶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其准确度和正常使用,要进行周期检定。工业上通常采用直接比较法检定,比较法检定是被测热电偶和标准热电偶直接比较的一种检定方法。检定时,把被测热电偶与标准热电偶捆扎在一起送入检定炉,测量端应位于检定炉均匀的高温区中,检定炉内的温度应恒定在被测温度点3。 热 电 偶

32、温 度 采集 电 流信 号 输出 信号放大器 模数转换器 无线发射芯片 信号调理电路 单片机 无线接收芯片 单片机 接口芯片 PC机 信号放大器 模数转换器 标 准 热电偶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11- 在工业上,传统的检定装置由程序给定器、PID 调节器、温度显示记录仪、可控硅等组成控制系统来控制温度,等待炉温稳定后,用手动电位差计测量毫伏电动势,或用惠斯登电桥手动测量热电偶,然后手动查表、数据处理。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浪费能源,也易带来一些人为误差。方案二设计的就是一种简易的带有自动检定装置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可以自动给定检定温度4。 从根本上说,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

33、但是它们有着最大的区别就是方案二有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可以对使用中的热电偶进行现场检定,这对提高温度测量精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最后,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方案二相对于方案一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们确定方案二为本次设计的最终方案。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2-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基于第二章总体方案的设计,在这一章中,将总体电路划分为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无线收发模块、电平转换器、单片机电路以及直流电源稳压电路。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结构。 3.1 温度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图 3-1 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 图 3-2 热电偶自动检定部分的信号调

34、理电路 上位机中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框图如图 3-1 所示, 热电偶自动检定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框图如图 3-2 所示。 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由热电偶温度采集电流输出电路和信号放大电路组成;热电偶自动检定部分的信号调理电路由标准热电偶和信号放大器组成。这一模块的功能就是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转换成电信号并放大,为进行后面的无线数据发送做好准备。 3.1.1 热电偶 1.热电偶的功能 热电偶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势变化的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热电偶是应用最广泛的测温元件之一。在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中,热电偶处于 标准热电偶 信号放大器 信号放大电路 热电偶温度采集电流输出 第三章 单

35、元电路的设计 -13- 研究对象与测控系统的接口位置,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对系统的功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根据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热电偶,才能得到精确可靠的温度数据。 2.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目前对热电偶的工作原理有两种解说,都应该是正确的,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种说法。 (1)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 Seebeck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根据热电动势与温

36、度的函数关系,制成热电偶分度表;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 0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金属材料时,只要该材料两个接点的温度相同,热电偶所生的热电势将保持不变,即不受第三种金属接入回路中的影响。因此,在热电偶测温时,可接入测量仪表,测得热电动势后,即可知道被测介质的温度。 (2)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中,直接用作测量介质温度的一端叫做工作端 (也称为测量端) , 另一端叫做冷端 (也称为

37、补偿端) ;冷端与显示仪表或配套仪表连接,显示仪表会指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 3.热电偶的几个注意事项 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对于热电偶的热电势,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函数的差, 而不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差的函数;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4- 2)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 3) 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则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

38、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 4.热电偶的冷端补偿 由热电偶测温公式得知,热电偶的热电势大小不仅与热端温度有关,而且也与冷端温度有关,只有当冷端温度恒定时,才能通过测量热电势的大小得到热端的温度。当热电偶冷端处在温度波动较大的地方时,必需首先使用补偿导线将冷端延长到一个温度稳定的地方,在考虑将冷端处理为 0,这称为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下面介绍几种冷端处理的方法: 1) 补偿导线法 补偿导线在 100(或 20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与热电偶相同的热电特性,用它连接热电偶可起到延长热电偶冷端的作用。热电偶补偿导线通常有补偿导线合金丝、绝缘层、护套和屏蔽层组成。热电偶补偿导线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实现

39、冷端迁移;其二是降低电路成本。当热电偶与测量仪表距离较远时,使用补偿导线,可节约热电偶材料,尤其对贵金属热电偶来说,经济效益更是明显。 2) 热电偶冷端温度恒温法 在一个保温瓶里放冰水混合物,1 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25kPa)冰和纯水的平衡温度为 0,在密封的盖子上插入若干支试管,试管的直径尽量小,并有足够的插入深度。试管底部有少量高度相同的水银或变压器油,若放水银则可把补偿导线与铜导线直接插入试管中的水银里,形成导电通路,不过在水银上面应加少量蒸馏水并用石蜡封结,以防止水银蒸发和溢出。若改用变压器油代替水银,则必须使补偿导线与铜导线接触良好。自由端恒温法适用于实验室中的精确测量和检定

40、热电偶时使用。 3) 冷端补偿电桥法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5- 补偿电桥法是利用直流不平衡电桥产生的电势来补偿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势的变化值,补偿电桥的 4 个桥臂中有一个臂是铜电阻作为感温元件,其余 3 个臂由阻值恒定的锰铜电阻制成。 桥臂铜电阻必须和热电偶的冷端处于同一温度下。 电桥在 0设计的铜电阻的阻值与其余 3 个桥臂电阻相等,这时电桥处于平衡状态。当冷端温度变化(比如升高) ,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也将变化(减小) ,而此时串联电桥中的热电阻阻值也将变化并使电桥两端的电压也发生变化(升高) 。如果参数选择得好且接线正确,电桥产生的电压正好与热电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量相

41、等,整个热电偶测量回路的总输出电压(电势)正好真实反映了所测量的温度值。 本次设计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主要用于工业高温测控方面,因此对热电偶的准确度要求较高,在这里我们并不采用以上几种热电偶冷端补偿的方法,而是使用一种芯片,关于该芯片的介绍将在后面的内容中提到。 5.标准化热电偶 由热电偶测温原理可知,由两种不同金属 A 和 B 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就可以组成热电偶,但为了保证测温精度和工程上的各项技术指标,按照工业标准化的要求,可分为标准化热电偶和非标准化热电偶两种。所谓标准化热电偶,是指工艺上比较成熟,能批量生产、性能稳定、应用广泛,具有统一分度表并已列入国际和国家标准文件中的热电偶。标准化热电

42、偶可以互相交换,精度有一定的保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推荐了 8 种标准化热电偶,标准化热电偶分度表及热电极材料如表 3-1 所示。 表 3-1 标准化热电偶分度表及热电极材料 热电偶分度号 热电极材料 正极 负极 S 铂铑10 纯铂 R 铂铑13 纯铂 B 铂铑30 铂铑6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6- K 镍铬 镍硅 T 纯铜 铜镍 J 铁 铜镍 N 镍铬硅 镍硅 E 镍铬 铜镍 下面主要介绍四种标准热电偶: 1) 铂铑10-铂热电偶(S 型) 铂铑10-铂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电极线径规定为 0.5mm,其正极(S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其中含铑为 10,含铂为 90。负

43、极(SN)为纯铂,故俗称为单铂铑热电偶。该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 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 1600。S 型热电偶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物理化学性能良好,在高温下抗氧化性能好,使用于氧化和惰性气氛中,使用广泛。S 型热电偶缺点是热电率较小,灵敏度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对污染敏感,贵金属材料昂贵,因此一次性投资大。 2) 铂铑30-铂铑6(B 型) 铂铑30-铂铑6热电偶为贵金属热电偶。 热偶丝线径规定为0.5mm, 其正极 (BP)和负极(BN)的名义化学成分均为铂铑合金,只是含量不同,故俗称为双铂铑热电偶。该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 1600,短期最

44、高使用温度为 1800。B 型热电偶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适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也可短期用于真空中,但不是用于还原性气氛或含有金属或非金属蒸汽中。它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是参比端不需进行冷端补偿,因为在 050范围内,热电势小于 3V。B 型热电偶缺点是热电率较小,灵敏度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抗污染能力差,贵金属材料昂贵。 3) 镍铬-镍硅热电偶(K 型) 镍铬-镍硅热电偶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廉价金属热电偶,其用量为其他热电偶的总和,正极(K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Cr=90:10,负极(KN)的名义化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7- 学成分为:Ni:Si=

45、97:3。其使用温度为-2001300。K 型热电偶具有线性度好,热电势较大,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和复现性较好,抗氧化性强,价格便宜等优点,能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K 型热电偶不能在高温下直接用于还原性或还原、氧化交替的气氛中,也不能用于真空中。 4) 镍铬-铜镍热电偶(E 型) 镍铬-铜镍热电偶又称镍铬-康铜热电偶,也是一种廉价金属热电偶。其正极(EP)为镍铬10合金,化学成分与 KP 相同,负极(EN)为铜镍合金,名义化学成分为 55的铜、45的镍及少量的钴、锰、铁等元素。该热电偶电动势之大,灵敏度之高属所有标准热电偶之最,易制成热电偶堆来测量微小温度变化。E 型热电偶可用于湿度较大的环境

46、里,具有稳定性好,抗氧化性能高,价格便宜等优点。但不能在高温下用于硫、还原性气氛中。 标准化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标准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本次设计主要是针对工业上的温度采集,热电偶不可避免的要用在高温环境中,而且工业测温根据性质的不同可能会对热电偶的精度、灵敏度等技术指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通过以上对各种标准化热电偶的比较,我们决定选用 K 型热电偶来完成本次设计。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8- 3.1.2 温度数据采集部分的放大电路 1.放大电路的功能 放大电路是把输入信号进行放大以供后续电路使用的电路,在设计中一般都会使用集成运

47、放来完成此功能。由于使用热电偶进行温度数据采集得到的电信号很微弱,只有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后才能满足后续电路对信号的处理范围。因此可看出,放大电路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集成运放简介 集成运放是以双端为输入,单端对地为输出的直接耦合型高增益放大器,是一种模拟集成电子器件。集成运放内部电路包括四个基本组成环节,分别是: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和各级的偏置电路。对于高性能、高精度等特殊集成运放,还要增加有关部分的单元电路。例如:温度控制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内部补偿电路、过流或过流保护电路、限流电路、稳压电路等。图 3-2 所示为集成运放内部电路方框图5。 输入 输出 图 3-2 集成运放

48、内部电路方框图 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压型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高放大倍数的直接耦合放大器。在该集成电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入不同的反馈网络,可实现不同用途的电路,例如利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可非常方便的完成信号放大、信号运算(加、减、乘、除、对数、反对数、平方、开方等) 、信号的处理(滤波、调制)以及波形的产生和变换。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种类非常多,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按照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参数来分,集成运算放大器可分为如下几类。 输入级 中间级 输出级 偏置电路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19- 1) 通用型运算放大器 通用型运算放大器就是以通用为目的而设计的。这类器件的主要特点是价格低廉、产品量大面广,其性

49、能指标能适合于一般性使用。例A741(单运放) 、LM358(双运放) 、LM324(四运放)及以场效应管为输入级的 LF356 都属于此种。它们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集成运算放大器。 2) 高阻型运算放大器 这类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是差模输入阻抗非常高,输入偏置电流非常小,一般idr(9101210),IBI为几皮安到几十皮安。实现这些指标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场效应管高输入阻抗的特点,用场效应管组成运算放大器的差分输入级。用 FET 作输入级,不仅输入阻抗高,输入偏置电流低,而且具有高速、宽带和低噪声等优点,但输入失调电压较大。常见的集成器件有 LF356、LF355、LF347(四运放)及更高输

50、入阻抗的 CA3130、CA3140 等。 3) 低温漂型运算放大器 在精密仪器、弱信号检测等自动控制仪表中,总是希望运算放大器的失调电压要小且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低温漂型运算放大器就是为此而设计的。目前常用的高精度、低温漂运算放大器有 OP-07、OP-27、AD508 及由 MOSFET 组成的斩波稳零型低漂移器件 ICL7650 等。 4) 高速型运算放大器 在快速 A/D 和 D/A 转换器、视频放大器中,要求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转换速率SR一定要高,单位增益带宽GBW一定要足够大,像通用型集成运放是不能适合于高速应用的场合的。高速型运算放大器主要特点是具有高的转换速率和宽的频率响应。常

51、见的运放有 LM318、A715 等,其S50 70V/sR,20MHzGBW 。 5) 低功耗型运算放大器 由于电子电路集成化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复杂电路小型轻便,所以随着便携式仪器应用范围的扩大,必须使用低电源电压供电、低功率消耗的运算放大器相适用。常用的运算放大器有 TL-022C、TL-060C 等,其工作电压为2V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0- 18V,消耗电流为50 250A。目前有的产品功耗已达微瓦级,例如 ICL7600的供电电源为1.5V,功耗为10W,可采用单节电池供电。 6) 高压大功率型运算放大器 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主要受供电电源的限制。在普通的运算放大器中,输出电压的

52、最大值一般仅几十伏,输出电流仅几十毫安。若要提高输出电压或增大输出电流,集成运放外部必须要加辅助电路。高压大电流集成运算放大器外部不需附加任何电路,即可输出高电压和大电流。例如 D41 集成运放的电源电压可达150V,A791 集成运放的输出电流可达1A。 3.正确选择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模拟集成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器件。在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各种系统中,由于应用要求不一样,对运算放大器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尽量选用通用型集成运放,这样即可降低成本,又容易保证货源。当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运放时,尽可能选用多运放集成电路,例如 LM324、LF347 等都是将四个

53、运放封装在一起的集成电路。 评价集成运放性能的优劣,应看其综合性能。一般用优值系数 K 来衡量集成运放的优良程度,其定义为: OSibVISRK 式中,SR为转换率,单位为V/s,其值越大,表明运放的交流特性越好;Iib为运放的输入偏置电流,单位是nA;VOS为输入失调电压,单位是mV。Iib和VOS值越小,表明运放的直流特性越好。所以,对于放大音频、视频等交流信号的电路,选SR(转换速率)大的运放比较合适;对于处理微弱的直流信号的电路,选用精度比较高的运放比较合适(即失调电流、失调电压及温漂均比较小) 。 实际选择集成运放时,除优值系数要考虑之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例如信号源的性质,是电压源

54、还是电流源;负载的性质,集成运放输出电压和电流是否满足要求;环境条件,集成运放允许工作范围、工作电压范围、功耗与体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1- 积等因素是否满足要求。 在本设计中,根据设计的需求,我们选择高阻型运算放大器 LF356 完成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放大功能。 4.总体放大电路 温度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放大电路如图 3-3 所示。 123JP1HEADER 3+12V-12V3261574U5LF356+12V-12VR17100kR5100kR7100kR142003261574U6LF356+12V-12VR25100kR11100kR12100kR10100kR92kR81k+1

55、2VR627k1234JP2HEADER 4VOLT1420mA 图 3-3 温度数据采集部分的信号放大电路 如图所示,电路中 LF356 采用12V对称双电源供电方式,这种方式下可把信号源直接接到运放的输入脚上,而输出的电压的振幅可达正负对称电源电压。图中由热电偶温度采集部分输出的 420mA的电流经过取样电阻 R14 的处理转换为0.84V的电压信号经过LF356进行数据的处理输出可以满足单片机A/D转换范围的 03.2V 电压。 3.1.3 自动检测部分的信号放大器 热电偶作为一种主要的测温元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测温范围宽、测温精度高等特点。但是将热电偶应用在基于单片机

56、的嵌入式系统领域时,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非线性:热电偶输出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应用时必须进行线性化处理。冷端补偿: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为冷端保持为 0时与测量端的电势差值, 而在实际应用中冷端的温度是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的,故需进行冷端补偿。数字化输出:与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2- 嵌入式系统接口必然要采用数字化输出及数字化接口,而作为模拟小信号测温元件的热电偶显然无法直接满足这个要求。因此,若将热电偶应用于嵌入式系统时,须进行复杂的信号放大、A/D 转换、查表线性化、温度补偿及数字化输出接口等软硬件设计。如果能将上述的功能集成到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中,即采用单芯片来

57、完成信号放大、冷端补偿、线性化及数字化输出功能,则将大大简化热电偶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设计。 Maxim 公司新近推出的 MAX6675 即是一个集成了热电偶放大器、冷端补偿、A/D 转换器及 SPI 串口的热 K 型热电偶信号放大与数字转换器。 1.MAX6675 的性能特点 MAX6675 的主要特性如下: 1) 简单的 SPI 串行口温度值输出; 2) 0+1024的测量范围; 3) 12 位 0.25的分辨率; 4) 片内冷端补偿; 5) 高阻抗差动输入; 6) 热电偶断线检测; 7) 单一+5V 的电源电压; 8) 低功耗特性; 9) 工作温度范围-2085; 图 3-4 MAX667

58、5 引脚图 10) 2000V 的 ESD 保护。 该器件采用 8 引脚 SO 贴片封装。 引脚排列如图 3-4 所示, 引脚功能如表 3-2所列。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3- 表 3-2 MAX6675 引脚功能 引 脚 名 称 功 能 1 GND 接地端 2 T- K 型热电偶负极 3 T+ K 型热电偶正极 4 VCC 正电源端 5 SCK 串行时钟输入 6 CS 片选段,CS为低时启动串行接口 7 SO 串行数据输出 8 N.C. 空引脚 2. MAX6675 的工作原理 MAX6675 的内部结构如图 3-5 所示。该器件是一复杂的单片热电偶数字转换器,内部具有信号调节放大器、

59、12 位的模拟/数字化热电偶转换器、冷端补偿传感和校正、数字控制器、1 个 SPI 兼容接口和 1 个相关的逻辑控制。 (1)温度变换 MAX6675 内部具有将热电偶信号转换为与 ADC 输入通道兼容电压的信号调节放大器, T+和 T-输入端连接到低噪声放大器 A1, 以保证检测输入的高精度,同时使热电偶连接导线与干扰源隔离。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经低噪声放大器 A1放大,再经过 A2 电压跟随器缓冲后,被送至 ADC 的输入端。在将温度电压值转换为相等价的温度值之前,它需要对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进行补偿,冷端温度即是 MAX6675 周围温度与 0实际参考值之间的差值。对于 K 型热电偶,电压变化

60、率为41V/,电压可由线性公式(41 V/)*( -)outRAMBVt t来近似热电偶的特性。上式中,outV为热电偶输出电压(mV) ,Rt是测量点温度;AMBt是周围温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4- 度。 (2)冷端补偿 热电偶功能是检测热、冷两端温度的差值,热电偶热节点温度可在 0+1023.75范围变化。冷端即安装 MAX6675 的电路板周围温度,此温度在-20+85范围内变化。当冷端温度波动时,MAX6675 仍能精确检测热端的温度变化。 MAX6675 是通过冷端补偿检测和校正周围温度变化的。该器件可将周围温度通过内部的温度检测二极管转换为温度补偿电压,为了产生实际热电偶温度

61、测量值,MAX6675 从热电偶的输出和检测二极管的输出测量电压。该器件内部电路将二极管电压和热电偶电压送到 ADC 中转换,以计算热电偶的热端温度。当热电偶的冷端与芯片温度相等时,MAX6675 可获得最佳的测量精度。因此在实际测温应用时,应尽量避免在 MAX6675 附近放置发热器件或元件,因为这样会造成冷端误差。 20pFA1A230K30K300K1M30KS1S3S2S4S50.1F冷端 补偿 二极 管参考 电压ADC数字 控制 器VCC3214576SCKSOCS 图 3-5 MAX6675 内部结构框图 (3)热补偿 在测温应用中,芯片自热将降低 MAX6675 温度测量精度,误

62、差的大小依赖于 MAX6675 封装的热传导性、安装技术和通风效果。为降低芯片自热引起的测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5- 量误差,可在布线时使用大面积接地技术提高 MAX6675 温度测量精度。 (4)噪声补偿 MAX6675 的测量精度对电源耦合噪声比较敏感。为降低电源噪声的影响,可在 MAX6675 的电源引脚附近接入 1 只0.1F陶瓷旁路电容。 (5)测量精度的提高 热电偶系统的测量精度可通过以下预防措施来提高:尽量采用不能从测量区域散热的大截面导线;如必须用小截面导线,则只能应用在测量区域,并且在无温度变化率区域用扩展导线;避免受能拉紧导线的机械挤压和振动;当热电偶距离较远时,应采

63、用双绞线作热电偶连线;在温度额定值范围内使用热电偶导线;避免急剧温度变化;在恶劣环境中,使用合适的保护套以保护热电偶导线;仅在低温和小变化率区域使用扩展导线;保持热电偶电阻的事件记录和连续记录。 (6)SPI 串行接口 MAX6675 采用标准的 SPI 串行外设总线与 MCU 接口,且 MAX6675 只能作为从设备。 MAX6675 SO 端输出温度数据的格式如图 3-6 所示, MAX6675 SPI接口时序如图 3-7 所示。MAX6675 从 SPI 串行接口输出数据的过程如下:MCU使CS变低并提供时钟信号给 SCK, 由 SO 读取测量结果。CS变低将停止任何转换过程;CS变高将

64、启动一个新的转换过程。 一个完整串行接口读操作需 16 个时钟周期,在时钟的下降沿读 16 个输出位,第 1 位和第 15 位是一伪标志位,并总为 0;第 14 位到第 3 位为以 MSB 到 LSB 顺序排列的转换温度值;第 2 位平时为低, 当热电偶输入开放时为高, 开放热电偶检测电路完全由 MAX6675 实现,为开放热电偶检测器操作,T-必需接地,并使接地点尽可能接近 GND 脚;第 1位为低以提供 MAX6675 器材身份码,第 0 位为三态6。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6- 位 空标志位 12 位温度读 热电偶输入 设备身份 状态 位 15 14 13 12 11 10 9 8

65、 7 6 5 4 3 2 1 0 0 MSB LSB 0 三态 图 3-6 MAX6675 SO 端输出数据的格式 CSSCKSOD15D0D1D2D3 图 3-7 MAX6675 SPI 接口时序 3.2 无线收发模块 根据本设计的要求,为实现单片机和 PC 机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无线收发的器件或者是模块,其次需要了解该器件或者是模块如何与单片机以及 PC 机连接。 3.2.1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择 由于无线收发芯片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 如何在设计中选择所需要的芯片非常关键。正确的选择可以使开发工作少走弯路,以下几点是在选择芯片或者模块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收发芯片数

66、据传输的编码方式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7- 采用曼彻斯特编码的芯片,在编程上会需要较高的技巧和经验,需要更多的内存和程序容量,并且曼彻斯特编码大大降低数据的传输效率,一般仅能达到标称速率的 1/3。而采用串口传输的芯片,如 nRF401 系列的芯片,应用及编程非常简单,传送的效率很高,标称速率就是实际速率,因为串口的编程相对简单,编程开发工作也很方便。 2) 外围元件数量 芯片外围元件的数量决定了模块的体积和重量,以及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应该选择外围元件少的收发芯片。这方面 nRF401 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外围元件仅 10 个左右,无需声波滤波器、变容管等昂贵的元件,只需要便宜且

67、易于获得的 4MHz 晶体收发天线合一。 3) 功耗 由于无线收发芯片是应用在测控系统上,因此功耗非常重要,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综合功耗较小的模块。 4) 发射功率 在同等条件下,为了保证有效和可靠的通信,应该选用发射功率较高的产品。 5) 收发芯片的封装和管脚数 较少的引脚以及较小的封装,有利于减少 PCB 面积。nRF401 仅 20 脚,是管脚和体积最小的。 表 3-3 芯片的比较和选择 Brand nRF401 Nordic nRF905 Nordic RF2915 RFMD XC1201 Xemics CC400 ChipCon 工作电压 2.75.25V 1.93.6V 2.45.0V

68、 2.45.5V 2.73.3V 数据可否直接接单片机串口使用 可直接接单片机串口使用, 数据无需可直接接单片机串口使用, 数据无需不能直接接单片机串口,数据需要进不能直接接单片机串口,数据需要进不能直接接单片机串口,数据需要进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8- 曼彻斯特编码,效率高 曼彻斯特编码,效率高 行曼彻斯特编码, 效率低 行曼彻斯特编码, 效率低 行曼彻斯特编码, 效率低 最大输出功率 +10dBm +10dBm +5dBm 5dBm +14dBm 速率 20kbit/s 50kbit/s 9.6kbit/s 64kbit/s 9.6kbit/s 需要外接天线的数量 1 1 1 2*

69、1 外围元件数量 约 10 个 约 10 个 约 50 个 两根天线约20 个,一根天线约 35 个 25 个 从表 3-3 中芯片的对比可以看出,目前较为流行的无线收发芯片中,无论是从使用的方便性、传输速度还是输出功率等各个方面,nRF401 以及 nRF905 都是较为理想的无线数传芯片,而 PTR2000 是一款基于 nRF401 芯片的无线数据收发模块,PTR8000 是一款基于 nRF905 的无线数据收发模块。7 3.2.2 PTR8000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PTR8000 芯片专为点对多点无线通信设计,内置数据协议和 CRC 检错,无乱码输出,载波监测输出,点对多点通信硬件控制,

70、全面升级替代 PTR2000 系列无线模块。 1. PTR8000 芯片的产品特性 PTR8000 芯片的产品特性如下所示: 1) 430/868/915Mhz 高性能嵌入式无线模块,多频道多频段,1.93.6V 低电压工作,待机功耗2A; 2) 超小体积,内置环形天线,性能稳定且不受外界影响,对电源不敏感,距离更远;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29- 3) 最大发射功率+10dBm,高抗干扰 GFSK 调制,可跳频,数据速率 50Kbps,独特的载波监测输出,地址匹配输出,数据就绪输出 4) 内置完整的通信协议和 CRC,只需通过 SPI 即可完成所有的无线收发传输,无线通信如同 SPI 通

71、信一样方便; PTR8000 的应用领域为:遥控、遥测、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 RF 智能卡、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人控制、信息家电、无线 232、无线 422/485 数据通信等。 2. PTR8000 基本电气特性 PTR8000 的基本电气特性如表 3-4 所示。 表 3-4 PTR8000 基本电气特性 参 数 数 值 单 位 工作电压 1.93.6 V 最大发射功率 10 dBm 最大数据传输率(曼彻斯特编码) 100 Kbps 输出功率为-10dBm 时工作电流 11 mA

72、接收模式时工作电流 12.5 mA 温度范围 -40 to +85 典型灵敏度 -100 dBm 掉电模式时工作电流 2.5 A 3. PTR8000 的硬件接口及管脚功能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0- 如图3-8所示, 为PTR8000的用户接口,表 3-5 为 PTR8000 的引脚说明, 用户接口由10 个数字输入/输出/I/O 组成,按照工作可分三组: 1) 模式控制 该接口由 TRX_CE,TX_EN,PWR 组成,控制 PTR8000 的四种工作模式: 掉电和 SPI编程模式; 待机和 SPI 编程模式; 发射模式;接收模式;各种模式的控制模式见表 3-6 所示。 图 3-8

73、PTR8000 引脚图 表 3-5 PTR8000 的引脚说明 管脚 功能 方向 Pin1 VCC 正电源 1.93.6V 输入 I Pin2 TXEN TX_EN=“1”发射模式,TX_EN=“0”接收I Pin3 TRX_CE 使能发射/接收模式(区别于配置模式) I Pin4 PWR Power down 模式 I Pin5 uCLK 时钟分频输出 O Pin6 CD 载波检测输出 O Pin7 AM 地址匹配输出 O Pin8 DR 数据就绪输出 O Pin9 MISO SPI 输出 O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1- Pin10 MOSI SPI 输入 I Pin11 SCK SP

74、I 时钟 I Pin12 CSN SPI 使能,低有效 I Pin13 GND 电源地 Pin14 GND 电源地 表 3-6 四种控制模式 PWR TRX_CE TX_EN 工作模式 0 X X 掉电和 SPI 编程模式 1 0 X 待机和 SPI 编程模式 1 1 0 接收 1 1 1 发射 说明: 待机模式下功耗约为40A,此时发射/接收电路均关闭,只有 SPI 接口工作; 掉电模式下功耗约为2.5A,此时所有电路关闭,进入最省电状态; 在待机和掉电模式下 PTR8000 均不能接收、发射数据,可以进行配置。 2) SPI 接口 SPI 接口 SCK、MISO、MOSI 以及 CSN 组

75、成: 在配置模式下,单片机通过 SPI 接口配置 PTR8000 的工作参数; 在发射/接收模式下,单片机 SPI 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3) 状态输出接口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2- 提供载波检测输出 CD,地址匹配输出 AM,数据就绪输出 DR。 3.2.4 PTR8000 的工作过程 上电后 CPU 首先对 PTR8000 模块进行配置。 先将 PWR、 TX_EN、 TRX_CE设为配置模式,通过 SPI 把配置字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在掉电和待机模式下,配置内容仍然有效,只有当电源撤除了之后 PTR8000 中的数据才会丢失。 当 CPU 有数据要发射时,首先把 PWR、TX_EN

76、 置高,然后把接收节点地址和有效数据通过 SPI 先写入 PTR8000,再通过 TRX_CE 的一个上升沿来启动传输。之后 PTR8000 内部要进行无线系统加电、数据打包和编码发射等处理。当 TRX_CE 为低时,PTR8000 结束数据传输并自动进入待机模式。 接收数据时,首先要通过把 TRX_CE 置高、TX_EN 置低来使 PTR8000 进入接收模式。模块等待 650us 后检测空中的信息。如果发现与接收频率一致的载波时,载波检测(CD)输出高电平。如果接收到地址于本机地址一致时,地址匹配(AM)输出高电平。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校验正确,是有效数据包时,PTR8000会去掉前导码、

77、地址和 CRC 校验位, 然后把数据准备就绪(DR)置为高电平。 CPU可以通过 SPI 接口读出数据,数据读出后,AM 和 DR 自动变为低电平。 3.3 单片机与 PC 机接口数据传输电路 RS-232 是 1970 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一种用于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采用 150pF/m 的通信电缆时,最大通信距离为 15m;若每米电缆的电容量减小,通信距离可以增加。传输距离短的另一原因是 RS-232 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声和不能抑制共模干扰等问题,因此一

78、般用于 20m以内的通信。 RS-232 规定了自己的电气标准,由于它是在 TTL 电路之前研制的,所以它的电平不是+5 V 和地,而是采用负逻辑,即逻辑“0” :+5 V+15 V;逻辑“1” :-5 V-15 V(TTL 电平:逻辑“0” :0.4V;逻辑“1” :+3 V+5 V ) 。因此,RS-232C 不能和 TTL 电平直接相连,使用时必须进行电平转换,否则将使 TTL电路烧坏。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3- MAX3232 是由德州仪器公司(TI)推出的一款兼容 RS232 标准的芯片,其引脚图如图 3-9 所示,其内部结构基本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电荷泵电路。由 1、

79、2、3、4、5、6 脚和 4 只电容构成。功能是产生+12v 和-12v 两个电源,提供给 RS-232 串口电平的需要。 第二部分是数据转换通道。由 7、8、9、10、11、12、13、14 脚构成两个数据通道。其中 13 脚(R1IN)、12 脚(R1OUT)、11 脚(T1IN)、14 脚(T1OUT)为第一数据通道。8 脚(R2IN)、9 脚(R2OUT)、10脚(T2IN)、7 脚(T2OUT)为第二数据通道。 TTL/CMOS 数据从T1IN、T2IN 输入转换成RS-232 数据从 T1OUT、T2OUT 送到电脑 DB9 插头;DB9 插头的 RS-232 数据从R1IN、R2

80、IN 输入转换成TTL/CMOS 数据后从R1OUT、R2OUT 输出。 图 3-9 MAX3232 引脚图 第三部分是供电。15 脚 GND、16 脚 VCC(+3.2v)。 MAX3232 是双列 16 脚封装,实现 TTLRS-232 之间的双向电平转换,MAX3232 内部有两组收发电路,通常我们只需用其中的一组,当然也可以使用两组以提高工作效率,MAX3232 的工作电压为+3.05.5V,当 VCC 为 4.55.5V,RL 为 3K,CL 为 1000PF,传输速率是 1Mbps。该芯片常被使用在电池供电设备、手持式装备、高速调制解调器、笔记本电脑、亚笔记本电脑与掌上电脑、外设以

81、及打印机等设备中。 在本次设计中,选用 MAX3232 芯片主要是该芯片是低电压供电,可使用 3.2V 供电电压,与其他芯片相同,更便于设计的进行。 3.2VR1 IN13R2 IN8T1 IN11T2 IN10R1 OUT12R2 OUT9T1 OUT14T2 OUT7C1+1C1 -3C2+4C2 -5VCC16GND15V-6V+2U3MAX3232(16P)RXDTXDC200.1uFC210.1uFC110.1uFC90.1uFRRXDTTXD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4- 3.4 单片机 目前计算机硬件技术向巨型化、 微型化和单片化三个方向高速发展。 自 1975年美国德州仪器公

82、司(Texas Instruments)第一块微型计算机芯片 TMS-1000 问世以来,在短短二十年间,单片机技术已经发展成为计算机领域中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分支,它有自己的技术特征、规范、发展道路和应用领域。 单片机是为了满足工业控制需要而诞生的,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具有体积小、性能突出、价格低廉等特点,而且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工业控制、智能化仪表、通信、家用电器外,在智能化高档电子玩具产品中也大量采用单片机芯片作为核心控制部件。 我们所要设计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也属于一种自动控制系统,因此,我们选用单片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 3.4.1 单片机的特点 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系

83、统的核心部件,除了具备通用危机 CPU 的数值计算功能外,还必须具有灵活、强大的控制功能,以便实时监测系统的输入量、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实现自动控制。由于单片机主要面向工业控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如高温、强电磁干扰,甚至含有腐蚀性气体,在太空中工作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还必须具有抗辐射能力,因而决定了单片机 CPU 与通用微机 CPU 具有不同的特点: 1) 单片机的抗干扰性强,工作温度范围宽,而通用微机 CPU 一般要求在室温下工作,抗干扰能力较低; 2) 可靠性高,在工业控制中可以尽量避免因故障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3) 控制功能较强,数值计算能力较差,而通用微机 CPU 具有很强的数值运算能力,

84、但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将通用微机用于工业控制时,一般需要增加一些专用的接口电路; 4) 指令系统比通用微机系统简单; 5) 更新换代速度比通用微机 CPU 慢得多。8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5- 3.4.2 单片机系统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包含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部分。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单片机的硬件设计部分,而软件实现部分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行论述。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选用的单片机芯片为 STC12LE5410AD,如图 3-10 所示,该芯片是宏晶科技生产的单时钟/机器周期(1T)的单片机,是高速/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新一代 8051 单片机, 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 8051, 但速度快

85、 812倍,内部集成 MAX801 专用复位电路,4 路 PWM,8 路高速 10 位 A/D 转换,针对电机控制,强干扰场合。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STC12LE5410AD 芯片: 1) 增强型 8051 CPU, 1T, 单时钟/机器周期, 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 8051; 2) 工作电压为 2.4V3.8V; 3) 工作频率范围是 035MHz,相当于普通 8051 的 0420MHz; 4) 用户应用程序空间 1K/2K/4K/6K/8K/10K/12K 字节; 5) 片上集成 512 字节 RAM; 6) 通用 I/O 口(15个) ,复位后为:准双向 口 / 弱上拉, 可设置成四种模

86、式:准双向口/弱上拉、推挽/强上拉、仅为输入/高阻、 开漏, 每个I/O 口驱动能力均 图 3-10 STC12LE5410AD 管脚图 可达到 20mA,但整个芯片最大不得超过 55mA; 7) ISP(在系统可编程)/IAP(在应用可编程) ,无需专用编程器,无需专用仿真器,可通过串口(P3.0/P3.1)直接下载用户程序,数秒即可完成一片;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6- 8) 内部集成 MAX810 专用复位电路(外部晶体 20M 以下时,可省外部复位电路) 9) 时钟源:外部高精度晶体/时钟,内部 R/C 振荡器,用户在下载用户程序时,可选择是使用内部 R/C 振荡器还是外部晶体/

87、时钟,常温下内部R/C 振荡器频率为:5.2MHz6.8MHz,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选择使用内部时钟,但因为有制造误差和温漂,应认为是 4MHZ8MHz; 10) 共 6 个 16 位定时器/计数器,两个专用 16 位定时器 T0 和 T1,再加上PCA 模块可再实现 4 个 16 位定时器; 11) A/D 转换,10 位精度 ADC,共 8 路; 12) 通用全双工异步串行口(UART) ,由于 STC12 系列是高速的 8051,也可再用定时器软件实现多串口; 13) SPI 同步通信口,主模式/从模式; 14) 工作温度范围:075/-40+85; 3.4.3 单片机与各芯片的连接电路

88、1.发射部分单片机与各芯片的连接电路 VCC20GND10X15RXD/P3.02X24TXD/P3.13RST1P3.7/CEX0/PCA0/PWM011INT0/P3.26INT1/P3.37ECI/T0/P3.48PWM1/PCA1/CEX1/T1/P3.59P10/ADC012P11/ADC113P12/ADC214P13/ADC315P14/ADC4/SS16P15/ADC5/MOSI17P16/ADC6/MISO18P17/ADC7/SCLK19U2STC12LE5410ADC110uFR110K3.2V3.2VY111.0592MHZC20.01uFC30.01uFMISOMOS

89、ISCKCSNTXENTRX_CEPWRCDAMDRCSSCK1234J2VOLT1SO 图 3-11 发射部分 STC12LE5410AD 与各芯片的连接 图 3-11 为发射部分单片机 STC12LE5410AD 与温度采集部分的放大电路、自动检测部分的信号放大芯片 MAX6675 以及无线收发芯片 PTR8000 的连接电路。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7- 如图所示,温度采集部分的放大电路输出的电压 VOLT1 由引脚 13 输送到单片机中, 并转换为数字信号; 自动检测部分的信号放大芯片 MAX6675 的CS口连接在单片机引脚 2 上,CS端是 MAX6675 的片选端,CS为低

90、时启动串行接口,SCK 口接在单片机引脚 3 上,单片机为 MAX6675 提供串行时钟,SO 口接在单片机引脚 12 上,是接收的 MAX6675 输出的串行数据;无线收发芯片 PTR8000的 AM、DR、CD、PWR、SCK1、MOSI、MISO、CSN、TXEN、TRX_CE 口分别连接在单片机的 6、7、8、9、19、18、17、16、15、14 引脚上,实现各引脚的功能。 2. 接收部分单片机与各芯片的连接电路 图 3-12 为接收部分单片机 STC12LE5410AD 与无线收发芯片 PTR8000、电平转换芯片 MAX3232 的连接电路。 由图中可以看出,单片机 STC12L

91、E5410AD 与无线收发芯片 PTR8000 的连接方式和上位机中单片机与无线收发芯片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电平转换芯片MAX3232 的 T1IN 口接在单片机的引脚 3 上, R1OUT 口接在单片机的引脚 2 上,数据由 T1IN 输入转换成 RS232 数据,由 PC 机输出的 RS232 数据由 MAX3232的 R1IN 转换成 TTL/CMOS 数据后通过 R1OUT 输入到单片机中, 实现 TTLRS232 之间的双向电平转换。 VCC20GND10X15RXD/P3.02X24TXD/P3.13RST1P3.7/CEX0/PCA0/PWM011INT0/P3.26INT1/P

92、3.37ECI/T0/P3.48PWM1/PCA1/CEX1/T1/P3.59P10/ADC012P11/ADC113P12/ADC214P13/ADC315P14/ADC4/SS16P15/ADC5/MOSI17P16/ADC6/MISO18P17/ADC7/SCLK19U2STC12LE5410ADC110uFR110K3.2V3.2VY111.0592MHZC20.01uFC30.01uFMISOMOSISCKCSNTXENTRX_CEPWRCDAMDRRXDTXD1234J2 图 3-12 接收部分 STC12LE5410AD 与各芯片的连接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8- 3.4.

93、3 软件设计 基于以上所述,整个无线温度采集系统都在单片机的控制下运行,这就需要编制程序来实现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过程。 发射部分的工作过程为:标准热电偶在单片机的控制下采集温度数据信息,经热电偶数字转换器处理后发送给单片机进行 A/D 转换,同时,被测热电偶的输出数据也经放大器输入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组打包,发送给无线收发芯片 PTR8000,通过 PTR8000 中的内置环形天线发送到上位机模块中。下位机软件实现流程图如图 3-13 所示。 图 3-13 下位机软件实现流程图 Y N 开 始 单片机初始化 K 型热电偶存在? 读温度数据 温度数据转换 封装数据分组 发送数据分组

94、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39- 接收部分的工作过程为:在单片机的控制下接收来发射部分的数据信号,经PTR8000 解调后发送给 MAX3232 进行电平转换,然后送入 PC 机串口。上位机的软件实现流程图如图 3-14 所示9。 图 3-14 上位机软件实现流程图 Y N 开 始 单片机初始化 读取数据分组 分组头存在? 解析分组数据 读取温度数据 重新封装 数据分组 向电平转换器发送温度数据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40- 3.5 直流稳压电源 1.原理概述 任何电子设备都需要用到直流电源供电,获得直流电的方法有很多,如干电池、蓄电池、直流电机等。但较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交流电源变换而成的

95、直流电源。利用交流电源变换成直流电源的组成方框图如图 3-15 所示。 图 3-15 直流电源组成方框图 电源变压器的作用是把 220V 的电网电压变换成所需要的交流电压,通过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后输出单一方向的直流脉动电压。利用电容器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点,将脉动电压中的纹波滤除,使输出电压成为较平滑的直流电压。由于该电压随着电网的波动、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还需要经过稳压电路进行稳压,使负载获得稳定的直流电压。10 2.应用设计 1234220F0.033F100F0.033F0.033F0.033FB2Vin1GND2Vout3LM7812Vin1GND2Vout3CW7805Vin1Vou

96、t3GND2LM7912U2U218V+4*IN4001470F470F220F+VOT0220V5V+12V-12V 图 3-16 可输出+12V 和+5V 电压的直流稳压电源 交流电源 变压器 负载 整流电路 稳压电路 滤波电路 第三章 单元电路的设计 -41- D1IN1GND2OUT3GND4U1LM2937C510uFC40.1uFC810uF3.2VR32C61uFC70.1uF11T2VDDVCC1234J4TXRRXDTTXDVOT0 图 3-17 输出 3.2V 电压的直流稳压电源 应用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图如图 3-16 与 3-17 所示。设计中用到12V、+5V和+3.2V

97、 的电源电压,因此选用三端固定式集成稳压器。LM7812 和 LM7912 构成12V 电源,再选用 CW7805 型集成稳压器将+12V 电源电压稳定在+5V 输出。 如图 3-17 所示,利用三端低压差稳压器 LM2937 将+5V 的电压转换为+3.2V的供电电压。 使用集成稳压器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1、为了防止自激振荡,在输入端一般要接一个 0.10.33uF 的电容。 2、为了消除高频噪声和改善输出的瞬态特性,即在负载电流变化时不致引起输出电压有较大的波动,输出端需要接一个 1uF 以上的电容。 3、为了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输入输出间的电压差应大于 2V,但也不应太大,太大会引起三端

98、稳压器的功耗增大而发热,一般取 35V。 4、尽管三端稳压器有过载保护,但为了增大其输出电流,外部要加散热片。 结论 -42- 结 论 本文设计了一个带热电偶自动检测功能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其中包含直流稳压供电电路、温度数据信号调理电路、无线收发芯片、单片机控制电路以及单片机与 PC 机接口数据传输电路五大部分。 被测热电偶以及标准热电偶将被测点温度信号分别转换成可供测量的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因为输出的电信号很微弱,不利于检测,需要将它们进行放大处理,又因为标准热电偶是直接输出电压信号,为防止误差产生,又需要对它进行冷端补偿。因为电压信号在远距离传输时易于受到外界空间的干扰,所以将电压信号转换

99、为数字信号进行无线发射。该数字信号通过无线收发芯片进行数据的远距离无线传输, 发送前要经过芯片内部电路进行高抗干扰 GFSK 调制,接收后要经过芯片内部电路进行解调,最后在上位机单片机的控制下在 PC 机上显示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对被测热电偶的自动检测。这种电路具有实用性强、可靠性高、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在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设计要求。能实现本次设计要求的方案不止一种,它们各有利弊,本次设计有硬件电路,也有软件部分的功能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工作环境、测量精度、器件价格等具体要求改变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4

100、3- 参考文献 1 徐科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9. 2 王刚. 温度无线采集的系统设计. 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1 期:6566. 3 李志斌. 一种新型的热电偶、热电阻自动检定系统.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年,第 13期:191192. 4 王天宇,华陈权. 工业热电偶、热电阻自动检定装置. 微计算机信息, 2003 年,第 3期:6263. 5 谭博学,苗汇静. 集成电路原理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6 李敏,孟臣. 单片 K 型热电偶放大与数字转换器 MAX6675.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3 年,第 9 期

101、:4143. 7 求是科技.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8 姜志海,刘连鑫.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9 伍文平,唐一禄,段江春.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温度监测网络设计. 电子技术, 2008 年,第 2期:3435. 10 姚福安. 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 清源科技. Protel 99 SE 电路原理图与 PCB 设计及仿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2 王明志,马忠宝. 无线大型粮库温度监控系统.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8 年,第 9 期:4143. 13 崔光

102、照, 靳嵩.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 通信技术, 2008 年,第 12期:287289. 14 罗钧,廖宏伟,苏吉文,夏绪伟,谭业辉. 热电偶和二次仪表现场整体校准系统. 仪器仪表学报,2004.8. 致谢 -44- 致 谢 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杨淑连老师对我的支持、关心、帮助和严格要求。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杨淑连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平易近人的待人接物,使我受益匪浅,终生受用。在他精心指导,严格要求和热情关怀下,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当我遇到比较难理解的电路图时,杨淑连老师帮助我仔细分析,一步一步的弄清电路结构。在论文编写过程中,从框

103、架结构到内容的扩充完善,从行文用语到格式的规范,杨淑连老师都严格要求,精心点拨。他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是我一直学习的榜样。 感谢学校、学院领导、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附录一 下位机电路图 45 附录一 发射部分电路图 VCC20GND10X15RXD/P3.02X24TXD/P3.13RST1P3.7/CEX0/PCA0/PWM011INT0/P3.26INT1/P3.37ECI/T0/P3.48PWM1/PCA1/CEX1/T1/P3.59P10/ADC012P11/ADC113P12/ADC214P13/ADC315P14/ADC4/S

104、S16P15/ADC5/MOSI17P16/ADC6/MISO18P17/ADC7/SCLK19U2STC12LE5410ADD1IN1GND2OUT3GND4U1LM2937C510uFC40.1uFC810uF3.2VR32C61uFC70.1uF11T2VDDVCCC110uFR110K3.2V3.2VY111.0592MHZC20.01uFC30.01uF1234567891011121314J3PTR80003.2VGNDGNDMISOCSNTXENMOSISCKTRX_CEPWRUPCLKCDAMMISODRMOSISCKCSNTXENTRX_CEPWRCDAMDRL1INDUCT

105、OR1C100.1uF1234J4TXCSSCKRRXDTTXD1234J2123JP1HEADER 3+12V-12V3261574U5LF356+12V-12VR17100kR5100kR7100kR142003261574U6LF356+12V-12VR25100kR11100kR12100kR10100kR92kR81k+12VR627kVOLT1SO1234JP2HEADER 4VOLT1SO7CS6SCK5NC8GND1VCC4T-2T+3A1MAX6675CSSCKSOC50.1F3.2V1234220F0.033F100F0.033F0.033F0.033FB2Vin1GND2

106、Vout3LM7812Vin1GND2Vout3CW7805Vin1Vout3GND2LM7912U2U218V+4*IN4001470F470F220F+VOT0VOT0220V5V+12V-12V420mA附录二 上位机电路图 -46- 附录二 接收部分电路图 VCC20GND10X15RXD/P3.02X24TXD/P3.13RST1P3.7/CEX0/PCA0/PWM011INT0/P3.26INT1/P3.37ECI/T0/P3.48PWM1/PCA1/CEX1/T1/P3.59P10/ADC012P11/ADC113P12/ADC214P13/ADC315P14/ADC4/SS16

107、P15/ADC5/MOSI17P16/ADC6/MISO18P17/ADC7/SCLK19U2STC12LE5410ADD1IN1GND2OUT3GND4U1LM2937C510uFC40.1uFC810uF3.2VR32C61uFC70.1uF11T2VDDVCCC110uFR110K3.2V3.2VY111.0592MHZC20.01uFC30.01uF1234567891011121314J3PTR80003.2V3.2VR1 IN13R2 IN8T1 IN11T2 IN10R1 OUT12R2 OUT9T1 OUT14T2 OUT7C1+1C1 -3C2+4C2 -5VCC16GND15V-6V+2U3MAX3232(16P)RXDTXDC200.1uFC210.1uFC110.1uFC90.1uFRRXDTTXDGNDGNDMISOCSNTXENMOSISCKTRX_CEPWRUPCLKCDAMMISODRMOSISCKCSNTXENTRX_CEPWRCDAMDRL1INDUCTOR1C100.1uF1234J4TXRXDTXDRRXDTTXD1234J2VOT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