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5726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木叶”名师教学设计重庆市第三十中学 赵蓓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1体味文艺论文语言的雅洁、严谨。(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

2、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教学参考(一)教学建议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根据拓展内容的多少,建议课时:1-2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古诗歌的鉴赏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从小学开始学习诗歌,甚至背诵过许多诗歌,可仍然是很多学生害怕的内容,因为时间的久远,时代的不同,对诗歌的解读无从下手,对本文中大量诗句是一知半解,读懂本文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适当引导,让学生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2.教学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

3、,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解读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文中引用的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叶”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认识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重难点)(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深厚的文化积淀,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教学方法引导

4、探究学习法:本文围绕“木叶”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说理,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文本,速读与精读结合,充分运用圈点勾画法、替换对比法、情境想象法去探究理解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其暗示性特征。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被人们千年吟唱。天帝的女儿为何一脸忧伤?是那袅袅秋风、翩翩木叶增添了凄凉?让我们跟随林庚先生思路去探究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去体会袅袅秋风、翩翩木叶的无尽情韵。(2)认真体味文中意象,区别树、叶、木叶,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问题探究1:请同学描绘下列诗句中的意象所展示的形象。A. 后皇嘉树,橘

5、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B.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问题探究2:古诗歌中为什么少用“树叶”这个词呢?却多用“木叶”这一意象呢,它代表着什么样的形象呢?明确:“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古代的诗人们都是在什么场合才使用“木”字呢?那就是树叶凋零,场景空阔之时,这就是“木”的第一个

6、艺术特征。问题探究3:通过分析树、叶、木叶等意象,诗歌中的“落木”又有何意蕴呢?明确:“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问题探究4:一个“木”字的加入会使诗歌中的意象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明确:是因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3)简单探究文章思路,感受文艺评论的逻辑性。问题探究1: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说木叶介绍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

7、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课文的脉络结构是怎样安排能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 点拨:让学生明白说理分析类的文章思路结构的严谨:引论本论结论三者搭配,进而了解“说木叶”只是诗歌语言暗示性的一例而已。(4)拓展延伸,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拓展时可以古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A.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

8、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对故乡、亲人的思念B.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总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C.梅关于“梅”的意象讨论: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

9、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b.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D.柳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垂柳唐彦谦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曾巩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5.课时作业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