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453471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1课时 导学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学习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增强说服力的写法。 3.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并端正学习态度。 4.分析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 一说今河南南阳)人。每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 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 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2、“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后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

3、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恶劣风气有增无减。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识字注音,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2.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不。,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3.一词多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

4、,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4.古今异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5.词类活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6.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结构后置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判断句 (6)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 (7)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固定用法,“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请简要概述。 思维激活:论证是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找出中心论点,结合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论证过程。 提示: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6、无惑也难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课文第二段是使用对比手法来论述的。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进行对比论证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思维激活: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也有自我比较。从对中心论点的展示来分析其作用。 提示:本段分为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流俗。,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

7、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经过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的做法,作者所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剖析 文章开头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以此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紧承,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中,“传

8、道”是核心,“受业”是手段,“解惑”是“传道受业”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作者由主要到次要,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教师的责任,意义非凡。,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剖析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一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中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

9、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剖析 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做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做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的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出见解的精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

10、意义上的“老师”? 提示:韩愈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第三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

11、度来进行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维激活:先找中心句,然后再确认论证方法及作用。 提示:“圣人无常师。”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1)证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2)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12、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1)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风气。作者列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立意深远,高屋建瓴 师说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其中又暗斥时人以从师为耻。接着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的从师之举,进行了深入而透彻

13、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这对于当时的耻师风气确有挽救和校正之效,这正是清人李扶九所言“此文之所以如潮也”。,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态度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观点违背常理,

14、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则不言自明。,自主练笔 课文的第二段是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述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写一段话,论点明确,论证充分。,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相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的论证方法,就是对比。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使议论更加深刻。 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

15、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 使用对比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1)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2)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休息与拼搏进取并不矛盾 “革命加拼命”“小车不倒只管推”,过去的这些口号铿锵有力,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不过,这些口号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绝不是提倡大家去蛮干乱闯。 孔子的“生无所息”是针对子贡“倦于学”而说的,是强调学习不能倦怠,人生不能停步不前,并非强调不能休息。目标应该坚持不懈,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人生也应该绝不能“息”。但人生需要休息。

16、休息就像拉力赛中的检修,就像篮球比赛中的啦啦队表演,就像世界杯中的中场休息。它是暂停,而不是停止;它不是甘拜下风,而是前进的一种形式。 真正的休息是为了拼搏进取。,游手好闲,东游西逛,吃喝玩乐,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乐趣的,这样的所谓休息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为拼搏所做的休息才有意义,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忙里偷闲的小坐才有乐趣。在攀登高山时,我们停下来倒掉鞋子中的沙砾,这是真正的休息;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时,我们抛下锚补充淡水等给养,这是真正的休息。这种休息是冲锋前的宁静,是春暖花开前种子的蛰伏。 大河奔腾不息,有急有缓有直有弯;大海咆哮不停,潮涨潮退,浪起浪落。人们需要休息,特别是在追赶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人,别忘了,和朋友小酌一杯是休息,和孩子做游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