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1022087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赤壁赋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赤壁赋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赤壁赋的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赤壁赋的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的教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的教案 篇一:赤壁赋教案 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北京路中学教学案篇光耀千古。 【建构新知】 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

2、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学习“赋”的文体知识。 检查预习效果: 按课本段落,学生按照自然组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字词句疏理(第一节)。 给加点字注音 属客( ) 窈窕( ) ( ) 壬戌( ) ( ) 御风(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重点实虚词词:望、下、如、斗牛、白露、茫然、窈窕、既望、徘徊、冯虚御风、遗世独立。 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参考):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

3、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 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学习第一段: 情景设置: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 中) 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4、而登仙。)(乐)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6、课后作业 1、预习2、3节,疏通文字。 2、背诵第1节,掌握重点字词,语句及其句式。 (五) (一) 【回顾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 (二) 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 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三)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第2、3节, (2)体会课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创设情景】

5、 诗人卞之琳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几句小诗,既写景、抒情又蕴涵辨证的哲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苏轼是如何将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建构新知】 1、背诵第1节 2、疏通重点字词句 明确: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人生无常(悲) (3)“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6、,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 (四) 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 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 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 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 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 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 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 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 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

7、是为了写“悲”, (一) 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4)全班齐声诵读第2、3段并尝试背诵。 6、课后作业 1、预习4、5节,疏通文字。 2、背诵第2、3节,掌握重点字词,语句及其句式。 (二) (三) 【回顾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

8、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第4、5节, (2)学习古人在坎坷人生中体现出来的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创设情景】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篇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都是其被贬黄州所作。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

10、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解读文本 (一)听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 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 1

1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

12、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板书:诗情乐。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5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6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三)研读第二段 1朗读,疏通句意。 2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

13、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

14、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3朗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问:客因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 3、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

15、?(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