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word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087757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教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过秦论教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过秦论教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过秦论教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过秦论教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教案》word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贾谊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写道的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在叙述历史史实中进行对比论证。教学方法:疑探教学法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脉络。3. 研读并掌握第一段文言知识。一、导入新课:教

2、师风格导入1关于作者:见导学案第127页。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3时代背景:见导学案第127页。二、设疑自探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词的读音错误。 腴(y) 轸(zhn) 镞(z) 笞(ch) 恬(tin) 藩(fn) 瓮(wng) 牖(yu) 孝公既没(m) 召滑(sho) 俯首系(x)颈 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 墨翟(d) 蹑足行伍(hng) 将数百之众(jing

3、)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三、解疑合探(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注意语势,体现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优

4、势。整段以中速朗读。2.教师重点点出第1段文言注释。固、以、席、务、修、斗学生翻译第一段。3.强调理解“有席卷,包举,之心。”一句。 强调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4. 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简要分析。明确:主要写了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5.集体再次朗读第1段。四、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基础积累案”部分。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重点研读掌握课文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一、设疑自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朗读提示:“孝公收要害之郡”,语调上

5、扬,要有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要读的低缓一些。2.教师重点点出第2段文言注释。既、没、削、爱、致、之属、之徒、之伦、亡、北、因、延学生翻译第2段。3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层层体现的?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写三带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诸侯恐惧已困矣”,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第三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其余部分,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渡到下文。二、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第三课时课时目标重点研读掌握课文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一、设疑自探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6、1.朗读提示: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语气读出。统一天下后,秦朝进入守势,这段文字有声讨之意,应义正言辞。2.教师重点点出第3段文言知识。及至、以为、以黔愚首、弱、临不测之渊、帝王 学生翻译第3段。3.作者先用了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本段哪几句是写他对外政策的?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5.本段哪几句写了他的对内政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二

7、、布置作业1背诵第3自然段。 2.完成导学案第46页内容。第四课时课时目标理解4、5 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一、 设疑自探(一)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 朗读提示:“然”之前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之后稍作停顿,读出对比情调。末句要读得沉着、有力。2. 教师点出重点字词。然、瓮牖绳枢、行伍、倔、疲弊、云、响、赢、景、亡。学生翻译本段。3. 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4. 作者突写了陈

8、涉之弱,如此之人,却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了秦王朝由攻转守的关键:仁义不施。(二) 学习第5自然段。1.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六个“也”语气肯定。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仁义不施”一字一顿。2. 教师点出重点字词。且夫、小弱、自若、以区区之地、致、序 、为学生翻译第5段。3.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第三

9、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3. 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把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4、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 解疑合探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1. 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2.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三、 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后三段。2. 完成导学案“随堂练习案”。 第五课时随堂完成导学案第46页至47页内容。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