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5367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2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五 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党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掌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难点内容。,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毛泽东初步探索,邓小平确立,江泽民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

3、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2.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果 (1)1956年4月,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 关系的重要讲话, 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任务。,(2)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在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8年,

4、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和表现,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对于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经济建设上容易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

5、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至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继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第四,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从实

6、践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第五,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我们党许多领导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一,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他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第二,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

7、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第三,陈云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以及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第四,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第五,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党

8、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 “三个世界划分”的 战略构想;提出了 我国永远不称霸的 重要思想等等。,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围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80年到1991年邓小平先后曾20余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9、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提出的过程,1980年,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就曾明确地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1986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华莱士时指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

10、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姓“社”姓“资”的困惑与质疑。 二是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三是东欧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理论产生的现实需要,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尽力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再认识。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在此基础上

11、,逐渐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论。,(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反思,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精辟的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反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

1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第三,邓小平从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些词汇,它表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3、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原则,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中,针对一些人用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来衡量姓“资”姓“社”的问题时指出: “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三个有利于”标准,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生产力标准是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历

14、史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其他两个标准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谈论其他别的什么标准。 但生产力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也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稳步地提高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价值目标。,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5、。 .邓小平1992年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 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共产党执政根本任务的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中指

16、出:取得胜利、建立政权后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也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毛泽东1945年就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使人民不断增长 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能够逐步得 到满足。”,2.把发展问题与党的先进性、党的使命和任务、党的执政地位联系起来,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