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83360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地理试题第卷一、选择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北美马更些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 马列些河MN河段流程约为A. 500千米 B. 1500千米 C. 2500千米 D. 3500千米2. 图示区域年降水量A.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 由东北向西南递减C. 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D. 由西北向东南递减3. 下列有关马更些河叙述正确的是A. 以雨水补给为主 B. 有明显的凌汛C. 结冰期短 D. 含沙量大【答案】1. B 2. C 3. B【解析】试题分析:

2、1. 图示马更些河MN河段大约跨了20个经度,但是纬度高,经距跨度约是1100km;南北跨了约6个纬度,所以马更些河MN河段流程约为1500千米。选B正确。2. 由图可知,图中同一纬度上,西部降水量多,东部降水量少;同一经度上,南部降水量多,北部降水量少,所以总体上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选C正确。【考点定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河流水文特征。【名师点晴】本题组考查地图知识、河流水文特征。赤道上经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km,任何一条经线纬度相差1 ,距离相差110km。图示河流地处60N附近,跨了约20个经度,其东西距离约110*20*Cos60 1100km;南北跨了约6个纬度,据勾股定理可

3、计算出MN河段流程约为1500千米。题目中经纬网与平时看到的不同,这里需要正确的读图,确定经纬方向,才能正确判断降水量多少的分布状况。马更些河是加拿大第一长河,最后入北冰洋;河流的流向是北冰洋,即由低纬流向高纬,加之有结冰期,所以有凌汛现象;加拿大本身纬度高,冬季漫长,河流在西部高原山地,海拔高,结冰期更长;流经地区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4. 该地区地表温度的A. 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 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 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 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5. 据图可

4、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A. 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 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 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 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答案】4. C 5. A【解析】试题分析:4. 气温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负相关,A错。图示为城区气温变化图,高值区变化是生产、生活人为排放热量的结果,B错。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C对。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郊区吹响城区,D错。5. 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高温区分布范围增大,说明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A对。城区面积扩大,道路密度增大,但不能判断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B错。高温区分成几部分,说明

5、形成多个人口密集区,商业区要靠近消费市场,不是向城区中心集中,C错。城市建筑增加,商业区增加,空间形态也会发生变化,D错。【考点定位】影响城区气温变化的因素,城区建筑占地面积增大的影响。【名师点睛】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判断城区气温高的原因,与地形、便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影响。城区气温高,气压低,在近地面风向由高压吹向低压区,由此判断城郊环流的方向。城区排放热量增加,主要是城区规模增大。城区道路密度、空间形态、功能区分布都会有影响。下图甲为某著名湖泊,图乙为其水位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6. 图乙所给的信息说明A. 4、7两月的水位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B.

6、 4、7两月的水域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C. 4、7月两月的水量差比1、4两月的水量差大D. 4、7两月的盐度差比1、4两月的盐度差大7. 近年来,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最可能的原因是A. 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 该湖泊夏季水量增加C. 以内湖底泥沙淤积 D. 之间湖底泥沙淤积【答案】6. B 7. C【解析】试题分析:.7. 近年来,、 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最可能的原因是 以内湖底泥沙淤积,深度变浅,水面扩大,C对。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或夏季水量增加都会导致距离扩大,A、B错。、 之间湖底泥沙淤积,距离会增大,D错。考点: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影响水位的因素。下图甲为某日某时刻等太阳高

7、度分布示意图,非阴影部分表示m日,阴影部分表示m1日;图乙为该日a地太好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 此时,北京时间为A. m日4时 B. m1日8时 C. m时16时 D. m1日20时9. 图示时刻,太好直射点位于A. 0,0 B. 2326N,180 C. 0,180 D. 2326S,0【答案】8. B 9. C【解析】8. 本题考查日期分界线。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00所在经线。根据此时全球日期范围相等。180的时间为m+1日的12:00,则北京时间为m+1日8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9. 根据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白昼时间为12小时

8、,a地为非赤道地区,白昼时间为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赤道,经度为180。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在渭河的支流赤水河上,有一处独特的景观桥上桥。桥上桥的下桥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桥上叠建一桥为上桥。左图为桥上桥所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在该区域海拔400800米的山地与平原之间,分布着山麓洪积扇和黄土台塬。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 赤水河的水文特征是A. 径流季节变化小 B. 流量大C. 含沙量小 D. 结冰期短11. 叠建桥上桥的主要原因是A. 水位上涨 B. 泥沙淤积 C. 流水侵蚀 D. 地壳上升【答案】10. D 11. B【解析】10. 赤水河所在地区

9、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赤水河径流季节变化大,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河流的流量小,B错误;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大,C错误;据图可知,赤水河位于秦岭北侧,冬季气温较高,河流结冰期较短,D正确。故选D。11. 桥上桥修建的原因是河流水位上涨了,不能用水位上涨解释水位上涨,应该解释水位上涨的原因,A错误;赤水河上游落差大,河流含沙量大,桥上桥河段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缓,河流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水位上涨,B正确;地势平坦,流水堆积作用为主,C错误;赤水河所在地区,处在地壳下降区,D错误。故选B。下图为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

10、殊的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 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升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洞。对该图判断正确的是A. 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有关B. 该地起码有三次地质稳定期C. 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地下水位埋藏浅D. 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13. 图中事物按形成年代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A. 石灰岩、溶洞、天坑 B. 天坑、溶洞、溶洞C. 溶洞、溶洞、石灰岩 D. 石灰岩、地下河、溶洞【答案】12. B 13. A【解析】试题分析:12. 河谷形成因河流侵蚀形成,地壳不断抬升,河流侵蚀深度增加,故A错;根据题意,当

11、处在地质稳定期时,形成水平溶洞,根据溶洞分布可知,该地有三次地质稳定期,B正确;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为埋藏深,C错;喀斯特地貌外力以流水为主,该处降水多,故 溶洞内有水,D错。13. A项: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石灰岩地貌基础上,所以石灰岩最早形成,天坑形成是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故天坑形成晚于溶洞,A项正确;B项:天坑形成时间最晚,故B错;C项:石灰岩最早形成,C错;地下河是地表水不断下渗形成,溶洞形成早于地下河,D错。考点: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征;喀斯特地区景观形成顺序下表为我国北京、上海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4. 据表可知20072016年北京常住

12、人口A. 数量减少 B. 数量增加 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15. 导致2014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产业结构升级 B. 人口政策调整C. 房价快速上升 D. 老龄化加剧【答案】14. B 15. A【解析】试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原因14. 从表中看20072016年北京常住人口增速均为正值,说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B正确;增速下降,说明人口增长变缓。15. 从图中可看出20142016的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减少,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外迁,A正确。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

13、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从地下向地面传递,不同季节地温(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统称)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一监测点(年平均气温为5.3)监测3月和9月地温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6. 该地形区可能是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东南丘陵 D. 青藏高原17. 该监测点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出现在A. 0m B. 2m C. 4m D. 6m18. 图中a、b表示3月或9月,该监测点A. a月期间白昼时间渐长 B. b月期间正午物影渐短C. a月期间地表温度渐高 D. b月期间日出渐晚【答案】16. D 17.

14、 A 18. B【解析】试题分析:16. 根据材料,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读图,该地形区地面温度在入春后约5,入秋后地面温度小于0 ,年均温较低为-53,应在青藏高原,D对。四川盆地、东南丘陵最冷月在0以上,A、C错。华北平原年均温较高,B错。17. 地下一定深度的温度是稳定的,冬季地表温度低,在一定深度内地表温度向下增加。夏季地表温度高,在一定深度内地表温度向下降低。所以,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应为地表。该监测点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出现在 0m,A对。B、C、D错。18. 根据材料,入春后一定深度内

15、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所以,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温温度随深度降低,所以,a表示9月,b表示3月。a月期间地表温度降低,b月期间地表温度渐升高, C、D错。9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青藏高原白昼时间变短,A错。3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青藏高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物影渐短,B对。【考点定位】地面静辐射变化特点,地温与深度的关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方便市民绿色出徒,长沙市(28N,113E)天心区和丘麓区试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北京时间2016年4月20日11:28,长沙的小明从某租借点借了一辆自行车。为辨明方向,小明沿泊车柱日影的一条边标记了一条线段OA。2小时后,小明回到该租借点还车,发现泊车柱日影的边变化为OB(如左图所示)。右图为该站点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