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0530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31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整合教学课件3(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知能整合,考点直击,真题演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试说明中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类文章正是高考命题中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常选文本。对这一考点的能力要求和解题方法,我们不妨以咬文嚼字的一段为例,设题分析。看下面的文段和题目:,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有些

2、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

3、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

4、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考点直击,真题演练,下列对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须自掩自推,足见其乃孤零一人。 B.“敲”字显得拘礼,也显示了不甘寂寞,破坏了温暖的人情。 C.“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推”字所呈现的情境似乎比“敲”所呈现的情境,更调和一些。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原则“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其次要注意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不当。原文是“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

5、的人情”,B项“破坏了温暖的人情”不当。 答案:B,考点直击,真题演练,在筛选整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信息: 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2.“分散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 3.“隐含信息”:“隐含”指言在此意在彼,或是作者没有明说,只是隐含在文

6、意内的意思。,考点直击,真题演练,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

7、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考点直击,真题演练,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考点直击,真题演练,(2015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

8、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

9、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

10、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

11、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考点直击,真题演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12、。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解析: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中的表述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即承认“艺术品的接受”是美学问题,只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答案:A,考点直击,真题演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

13、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解析:C项,“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与“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C,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如何让作文有文采? 本单元写作训练对应的是“表达交流”部分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

14、基础上提出的对文章语言的高一层次的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用词贴切,即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练、形象。 句式灵活,就是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 我们平时的作文,可以按照这四点要求,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语言的训练。,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1.巧用动词,力求把事物写美写活 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15、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2.活用形容词,学会绘声绘色绘形 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

16、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3.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通俗。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运用比喻修辞的范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先把山比作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帖自然。此语一出,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之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排比从来都是一种能让文章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修辞手法。“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