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0483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1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8.1《天工开物》两则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本单元所选的是古代科技方面的经典。“经典原文”稻治铁两篇选自天工开物,分别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语言简洁直白;“相关读物”麻叶洞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既是一篇介绍地理风貌的说明文,又可看作是一篇优秀的记游散文,文章视野开阔,文笔优美,富有情趣,与天工开物的质朴无文相映成趣。这些古代科技著作,反映了明代以前中国在农学、手工技术和地理学上的科学成就。学习这些作品,要注意在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同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科学人文”的探求上,真正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它永不磨灭的文化价值。,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

2、重点,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1.两则行文较为简单,学习时可以自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体会古代科技著作的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然后互相合作讨论、认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2.学习麻叶洞天,可以和以前学过的山水游记(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唐宋时期王维、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看看各个时期的游记散文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从而真切体会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 3.学习本单元,如果条件许可,同学之间可以组成科技小组,结合所学内容,做一些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调查一下天工开物中所记述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哪些至今仍活跃在民间;

3、游历一下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山川名胜,做一些地理(或地质)考察。最后把这些调查或考察的结果总结出来,形成文字,激发自己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切实从科学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在艰苦恶劣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勇于求索的精神。,经典原文 8 天工开物两则,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4、”。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期间(16381654)写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

5、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

6、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5.明句式 (1)最迟者后于清明(介词结构后置) (2)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判断句) (3)其炎更烈于煤(介词结构后置) (4)以为受锤之地(省略句),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2.主旨归纳 稻中主要谈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

7、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治铁中主要介绍了铁器的锻造工艺。文章详细介绍了铁器在锻造过程中的损耗、所需炭种以及如何使铁器更为坚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译文: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粘的稻

8、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从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点评: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作者在分类说明时,非常注意进行细致的区分。比如,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也

9、随之不同;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冠以著名产地的称号。经过这样的介绍,让读者对稻的种类、形态、功用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译文:凡是播种,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等到发芽后,撒播到田里,长到一寸左右,称作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仍不插秧),秧就要变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

10、,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粒罢了。大凡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点评:“稻”的栽种共有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前”,“最迟者后于清明”。对此,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联系前一段的交代,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但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如果秧苗过老拔节,就是栽到地里,也结不出多少稻粒了。可见,除了避免水旱之灾,不误农时也是至关重要

11、的。这段文字说的是第二、三步。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译文:大凡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入火中烧红后锤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乘铁器出炉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

12、。凡是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件焊接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焊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 点评:本段重点讲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通过两则短文,分析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参考答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结合“阅读指南”谈谈天工开物在我国历史上及世界史上有何重

13、要地位。 参考答案: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一部科技巨著,其他同类的书籍或者只集中于某一领域,或者未能从利用自然万物这一角度出发,总之,没有一本书能够脉络清晰地记录如此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科技过程,更没有一本书能够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来总结、介绍历代的生产经验与技术。 同时,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简明清晰的叙述,别具匠心的夹注 1.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 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作“技术百科全书”,李约瑟称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这并非溢美之辞。

14、欧洲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和物理学家达兰贝尔(17171783)在18世纪中期合作编写的,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晚一百多年。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把工业技术知识列入书中,不同的是,天工开物的记述多来自作者自身的社会调查,而非案头资料,因而更真切可感。即以语言而论,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如稻治铁两文,均是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小字夹注的妙用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

15、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试以课文中的用例略加分析如下: 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补充粘稻的特殊功用,带出南方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所为”二字,令“糯米”活灵活现。 俗名婺源光之类指出产地俗名,令人想见当地以“质本粳而晚收带粘”这一特殊稻米“为粥”的饮食习惯。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补充说明这两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称霸,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各秀一域。 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补充说明过早育种的危险,于平实的叙述中见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引用民间方言土语,补充说明早稻救荒的功用,以及百姓对它的感恩之情、珍惜之意,稻米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于此可见。 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这是一个实在不雅的俗名,火矢,即火屎也,谓火烧过的废物。但这样的“废物”却比煤的热效率还高,而且不堵塞通风口。这一俗名虽不雅,但可能是民间的通称,若不指出,恐生讹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