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95428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模块整合复习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与差异性,考点突破,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础梳理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 的历程,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 是化学演化过程 生命出现以后, (即 )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有机进化,生物演化,(2)生物灭绝的重要时期: 和 。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特点: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能够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 存,并且能够 。 (2)要求:人类必须 ,防止 过度的开发活动 , 注重协调 与 的 关系。,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诱发和加

2、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社会经济建设,环境生态保护,(3)产业革命以来,人类 等,致使大量的 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 ,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 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4)人类既可以通过 和 改善环 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 来 ,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温室气体,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各种破坏,深化探究 图解法解析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化专练 1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 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 合正确的是 ( ) A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B北、南、西、东

3、热量、光照 C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 A水旱灾害频繁 B沙尘天气加重 C物种减少 D地震灾害,解析 (1)把图中树桩年轮密集和稀疏的两个方向连 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就表示南北方向。其中稀疏的 一方代表南方,因为南方向阳,气温较高,树木生 长较快。相反,密集的一方代表北方。与该直线垂 直的方向就表示东西方向。再根据方位的判断规律 就可知:甲北方,乙南方,丙西方, 丁东方,所以该题选B。 (2)根据图中树桩的年轮可以看出,这些树木年限是 参差不齐的,全部砍伐光是不科学的,会带来许多 环境问题,但不可能引发地震灾害,所以该题选

4、D。 答案 (1)B (2)D,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 、 、 、 、 、 等自然地理圈 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 分,与其他要素 和 。某一 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 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 和 的最初来源。 (2)在 和 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 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3)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和 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 和土壤中 的性质与强度。,成土

5、母质,物质基础,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气候,生物,水分,热量,水热状况,物理、化学过程,(4)气候还通过影响 、 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 形成和发育。 (5)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 关联。,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方法指导 1实例法图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 着。以“南方低山丘陵”为例。,(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 况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和使用矿物燃料引起整个 生态环境失调”为例。,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不 同表现,强

6、化专练 2(2008上海地理)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 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 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 化包括 ( ) 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 加剧 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山地针叶林带海 拔高度降低 A B C D 解析 羊八井地热温度取决于地球内能的释放,其 高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无关;青藏高原积雪 面积减小,山地水分条件变差,山地针叶林带海拔 升高。故选项D是正确的。,D,考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 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 的 差异。 2特点:一定的 和 。,自然条件,

7、有序性,普遍性,3.地 域 分 异 规 律,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影响因素: 条件,沿 延伸 沿 方向更替,表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又称经度地带分异),影响因素: 条件,表现,沿经线延伸 沿 方向更替,垂直分 异规律,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表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 素逐渐更迭,地方性分异规律,形成 特点,有序性 性,热量,纬线,纬度变化,水分,经度变化,重复,4.主 要 陆 地 自 然 带,划分依据: 的特征 影响因素:空间分异主要受 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 地区,是 最大的陆地自然带,草原自 然带,一般分布于 、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年降水量较少(250450

8、毫米/年), 且集中于 草原自然带的植物以 为主,荒漠自 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稀少(小于 ) 气温变化 ,日较差很大 生产者数量 ,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热量和水分条件,半湿润,生产量,半湿润,夏季,草本植物,250毫米/年,剧烈,很少,十分脆弱,的,制约,5.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可在大农业 生产中 地确定大农业 ,确定 ,取得 。,因地制宜,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土地利用方式,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列表解析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方法指导,分 布 规 律,比 较 项 目,强化专练 3下图是“某山地1月、7月、年平均气温与海拔高 度关系图”。仅从气

9、温角度考虑,该山地自然带的 基带可能为(双选)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 该地7月气温高于1月气温,可判断出该山地 位于北半球。相同海拔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南坡 为阳坡。从年平均气温和1月气温看,该山地位于亚 热带地区,因此该山基带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 AC,考向调研 考向一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1】 (2009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

10、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 是 ( ) A和 B和 C和 D和,解析 认真读图,明确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 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山地降水在山腰地带最多,这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递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山麓地带气温下降幅度 小,水汽不能大量凝结,因而降水相对较少,而到 山顶地带水汽含量已较少,降水量也减少。垂直变 化最大的山地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 地山麓地带降水量在200 mm以下,应为温带荒漠 带,山地山麓地带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应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

11、带。 答案 (1)C (2)B,借题发挥 在解答有关坐标图的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能够根据 纵、横坐标的信息,结合图中的曲线,搞清楚相关 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一个要素是如何根据另一要素 的变化而变化的;再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预测1】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 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 吨尘土。据此完成(1)(3)题。 (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

12、启示是 (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及启 示。第(1)题,“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 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 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出现的。第(2) 题,“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 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 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 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 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13、。 答案 (1)A (2)B (3)D,考向二 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例2】 (2009山东文综)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 律形成的基础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 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地带性差异和非 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又包括以热量为基础的由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 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影响非地带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海陆分布、 地形起

14、伏、水分和洋流等。第(1)题,从图中看出, 沿0经线变化的农业带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的特点,即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 成基础是热量。第(2)题,甲地区为著名棉花带,同 纬度的其他区域为热带荒漠带,原因是甲地区有河 水作为灌溉水源,即水源条件成为决定性影响因素。 答案 (1)B (2)C,思维拓展 高低纬度地区与中纬度地区地域分异产生重大差别 的原因 (1)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 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 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 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2

15、)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 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 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 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带 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预测2】 下图是“某年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里斯本达喀尔)”。据此回答(1)(2)题。,(1)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2)盖勒敏地区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 原因是 ( )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寒流的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暖流的影响 C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终年盛行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