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74628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3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北周,南朝( 420年 - 589年 ),北朝( 439年 - 581年 ),一、鲜卑族拓跋部兴起与发展,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魏晋以来逐渐南迁游牧至山西和内蒙古一带,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阅读课本思考: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B、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

2、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C、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D、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1)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2)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3、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

4、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实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租调制,三、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目 的: 内 容: 作 用:,创建新制,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思考: 1、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均田制所分配的土地性质是什么?内容?作用? 3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5、?,露田 国家所有,桑田 农民所有,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条件: 性质:,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所有制,大量土地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主要内容: 作 用:,汉化政策,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学习汉族

6、的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的推行;、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和合作。,主要原因,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1)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有效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

7、武尽迁洛阳” - 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2、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上孝文帝又进行什么改革?,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农业、手工业、商业) 2、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教育、礼乐制度、统治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后来隋朝的统

8、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特征,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移风易俗,全面接受

9、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

10、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1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1、列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在风俗习惯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谈谈你对改革社会风俗的认识? 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的内容,并指出其性质的不同,认识:1)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2)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3)在社会风俗的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商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