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67618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7.2)ppt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 心 说,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进步性和深刻性。,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 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

2、部员外郎等职。认定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论”。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著有焚书藏书等。,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 遽失(j) 曷尝(h) 根柢(d) 笃实(d) 湮灭(yn) 褒崇(bo) 懵懂(mng) 渊薮(su) 2

3、.识通假 (1)龙洞山农叙西厢(“叙”同“序”,作序) (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辩”通“辨”,分辨),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分古今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古义:纯粹是真实的。今义:纯洁真诚。 (2)便失却真人 古义: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义: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 (3)童心固自在也 古义:自然存在。今义:自由;不受拘束。 (4)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古义:不会流行。今义:不允许,不可以。 (5)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决定目之为经矣 古义:必然,

4、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 (7)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 古义:为了一定的目的。今义:有所作为。,5.析活用 (1)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2)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 (3)而事假事,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做事,写) (4)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名词作动词,记载) (5)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视为,看作),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明句式 (1)夫童心者,真心也(判断句) (2)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介词结构后置句) (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被动句) (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

5、解,技法赏鉴,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译文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也就失去了保持本真之心的人。 点评文章第一段重在解释“童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然后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

6、反,“什么叫童心”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译文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外边(耳目)进入的闻见,成了他内心的主宰,童心也就失落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住人的心灵之后,童心

7、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这样童心就失落了。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点评文章的第二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了。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细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过程和特点。他采用“

8、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且形象生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译文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点评李贽认为,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并把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文学样式奉为“古今至文

9、”。文中连用大量的排比句,文势沛然,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假文等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重要论点。,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为什么文中说孔孟义理的道理闻见会障泯童心? 提示由于孔孟的学说已经变成了假道学的道理闻见,而假道学的道理闻见的影响,致使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外界的假人假言假事所左右,不断地掩饰自己的本真,从而逐步地丧失童心。李贽指出:一旦以闻见道理为心,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而不是童心自出之言,“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

10、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李贽讽刺当时社会上满场尽是矮人,盲目崇拜孔孟,犹如矮子观场,随人言说,“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进而明确地揭示了假人假言假事的来源,一针见血地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无疑成为一颗重磅炸弹,轰塌了儒家经典及其义理神圣的殿堂,从而把“异端”的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

11、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 强调抒真

12、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愤而为文,童心毕现 童心说赏析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文章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

13、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李贽批评假道学,还源于道学所依据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他认为,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并非皆出于圣人之口,其实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所记;即便出于圣人之口,也不能作为万世不变的至论,不能成为行之于万世的信条。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当时虽然也有一些批评假道学的文章,但直接批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认为这是“道学之口实,

14、假人之渊薮”,实绝无仅有。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学的观念。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难容的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