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63408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52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卫生]5哮病新教材(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翁惠,哮 病,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哮病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辨证属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要求: 1掌握哮病的概念、病位、病机关键、病性,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哮病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各证候兼次症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3了解哮病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一)概念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别名 喘鸣、 伏饮、齁 鼻合 、呷嗽、 上气

2、、 哮喘,一、概述,(三)源流 内经中虽无哮病,但有“喘鸣”、“购蛤”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一、概述,一、概述,(三)源流 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 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 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 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源。,(三)源流 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 “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 施治要领。,一、概

3、述,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明确地对哮与喘作出了 区别:“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喘促喉中如水 鸡响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喘”。 (四)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其他急性 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一、概述,二、病因病机,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病后体虚,脏腑功能失调,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肾失蒸化 肝失疏泄,宿痰伏肺,外邪、饮食 情志、劳倦 (诱因),痰随气升,气因痰阻 相互搏结,壅塞气道,哮病发作,热哮,热哮,浊哮,风哮,虚哮,哮病缓解期,肺卫不固 脾失健运 肾失蒸化,主因:宿痰伏肺 诱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 病机:痰气交阻,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可累及脾、

4、肾、心。,二、病因病机,(一)诊断要点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 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 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二)相关检查 1 肺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肺功能、激发试验等项检查有助于诊断。,三、诊 断,1喘证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四、鉴别诊断,2

5、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 3肺胀 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虚损,痰瘀相结,致肺气壅滞,肺体胀满,肺不敛降而成,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等为临床特征;哮病长期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已发未发 发作期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典型临床表现。 (1)发作期特点 一般发作和缓解均迅速, 多由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刺激、劳累等因素诱发。,五、辨证论治,突然而起,亦可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

6、绪不宁等先兆症状。继则咽痒胸闷,微咳干呛,以至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目睛胀突,不能平卧,端坐俯伏,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汗淋漓,或伴寒热。若能将大量粘痰畅利吐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呜气憋随之缓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劳,纳差。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五、辨证论治,(2)缓解期特点 缓解期无典型症状,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身体虚弱,平时可有轻度哮证,而以肺、脾、肾虚损为主要表现,或肺气虚、或肺气阴两虚、或脾气虚、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平时有轻度哮症者,在大发作时易致持续难平。,2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

7、,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 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 3、辨痰性质 发作期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以邪实为主,痰有寒痰、热痰、痰湿、风痰之异,分别引起寒哮、热哮、痰哮、风哮。,五、 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1)一般寒哮内外皆寒,其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2)热哮痰热壅盛,其证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咳痰黄稠胶粘,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寒热征象不明显,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者,为痰哮。 (4)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止时如常人,或伴恶风、汗出

8、,或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者为风哮。,(二)治疗原则 首要原则: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 。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五、 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寒哮 主 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 兼次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暗带青,形寒怕冷,或小便清, 天冷或受寒易发,或恶寒、无汗、身痛。 舌象:舌质淡,苔白滑。 脉象:弦紧或浮紧。,五、 辨证论治,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9、 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 前者长于降逆平哮,宣肺化痰利咽,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临床特点是痰白粘稠难咯,呼气困难,胸中满闷,唇甲青紫. 后方解表散寒力强,温化寒饮,肃降肺气,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临床见痰涎浠薄如泡沫,口不渴,伴头痛、发热、恶寒。 方歌:射干麻黄治水气,不在发表在宣肺; 细辛紫苑款冬花,半夏姜枣配五味。 小青龙汤麻桂辛,夏姜五味芍草同; 外感风寒内停饮,散寒化饮咳喘平。,五、 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若痰涌胸满,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苏子、瓜蒌、杏仁等泻肺涤痰,宽胸利气; 若服药后汗出而喘仍作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 若面唇青紫

10、,舌质淡暗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 若痰稠胶粘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皂荚、白芥子豁痰利肺以平喘; 若见痰色转黄,身热,汗出,口干,舌苔黄者,乃痰郁化热之趋,可酌加石膏、黄芩、桑白皮、枇杷叶、浙贝母等清肺化痰。,五、 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若病久,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者为阴盛阳虚,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可酌配黄芪、党参、山萸肉、坎脐、紫石英、沉香、诃子等补肾摄纳;阳虚明显者,伍以附子、肉桂、补骨脂、钟乳石等温补肾阳。 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厚朴草姜桂

11、; 下虚上盛痰嗽喘,纳气温肾更好配。,(2)热 哮 主 症: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 兼次症: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咯 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寒,汗出,面 赤,口苦,口渴喜饮。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或弦滑。,五、 辨证论治,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定喘汤:炙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陈皮、 半夏、款冬、苏子、甘草。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大枣、生姜、甘草、半夏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杏仁半夏苏子襄;

12、黄芩桑皮冬花草,痰热郁肺此方尝。,五、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1) 若寒邪外束,肺热内盛,石膏与麻黄相配,宣散寒邪,解肌清里; (2) 表寒重,恶寒、无汗者,酌配桂枝、生姜,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3) 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苈子、广地龙涤痰泻壅; (4) 内热壅盛,舌苔燥黄,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五、 辨证论治,(5)痰黄稠胶粘,酌配知母、海蛤粉、鱼腥草、枇杷叶等清泄痰热。 (6) 若病久痰热伤阴,虚中挟实,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则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加沙参、冬虫夏草、川贝、天花粉;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山萸肉、

13、胡桃肉、灵磁石、紫石英、五味子等补肾纳气定喘。,五、 辨证论治,(3)寒包热哮证 主 证: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 兼次证: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 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于干. 舌脉: 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五、 辨证论治,五、 辨证论治,代表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半夏、干姜、五味子、 细辛、石膏、杏仁、小麦 宣肺涤饮,平喘止咳,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呼吸不利

14、,喉中痰鸣,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本方为小青龙汤去芍药、桂枝、甘草,加厚朴、杏仁、小麦、石膏组成。,五、 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 痰吐稠黄胶黏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本证还可选用定喘汤加味治疗,但方中麻黄当用生麻黄。,五、 辨证论治,(4)浊哮(痰哮) 主 症: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 曳锯,咯痰粘腻难出。 兼次症:呕恶,纳呆,口粘不渴,神倦乏力,或 胃脘满闷,或便溏,或胸胁不舒,或唇甲 青紫。 舌象:舌质淡或淡胖,或舌质紫暗或淡紫,苔厚 浊。 脉象:滑实或弦、涩。,五、 辨证论治,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

15、三子养亲汤。前方半夏、陈皮、茯 苓、甘草 理气化痰,运脾除湿;后方苏子、 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五、 辨证论治,(5)风哮 主 症: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 急促,不能平卧,止时有如常人。 兼次症: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 嗽。或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伴恶风, 汗出;或 伴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 舌 象: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苔薄白或无苔。 脉 象:浮或弦细。,五、 辨证论治,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华盖散。 方中麻黄可用炙麻黄散风宣肺平喘;紫苏子、杏仁 降气平喘;茯苓、陈皮行气化痰;桑白皮泻肺平 喘;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外风引发者。 方歌:华盖麻杏紫苏子, 茯苓甘草桑陈皮; 发散风寒宣肺气, 咳喘风哮此方宜。,五、 辨证论治,应 用 (1)可加蝉蜕、苏叶、僵蚕等加强祛风解痉之力; (2)鼻塞、喷嚏、流涕重者,加荆芥、防风等祛风散邪; (3)胸闷明显或闷痛者,加瓜蒌、薤白、法半夏等化痰宽胸; (4)喉中痰涌,倚息不得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或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五、 辨证论治,(5)若情志不遂,肝木郁而化风引发者,可用过敏煎加郁金、僵蚕、钩藤、地龙、白附子等疏肝解郁,祛风解痉; (6)若因阴血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