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54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浦北县张黄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行省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图一是元朝;道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图二是唐朝;郡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故图四是秦朝;依据图三中的“鲁、宋、楚、吴”,可以看出是分封制的体现,属于周朝时期。故选A,BCD顺序错误。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名师点睛】图片选择题的解法:图片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

2、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片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重大举措,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如图)。依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判断,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A. 弘扬法家思想B. 压制儒家文化C. 巩固政治统一D. 彰显皇帝威严【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故答案为C项。弘扬法家思想与“坑儒”的目的是一样的,即巩固政治统一,排除A项;“压制儒家文化”不符合题干中“从根本上说”的要求,排除B项;“坑儒”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皇帝威严,排除D项。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故答案为C项。这种制

4、度设计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也不是弱化君权,排除A、D项;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并非剥夺相权,排除B项。4.尚书台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形同虚设。这种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了尚书台,并使其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机构,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故答案为C项。A项为刘邦,B项为汉武帝,D项为李世民,均与题意不符,排除。【点睛】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

5、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东汉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5.观察下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这一举措秦代驰道遗迹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全国交通网是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导致了秦王朝的短命而亡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全国交通网,加强了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巩固统一。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是秦王朝的暴政,修筑驰道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它不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排除含有的B、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

6、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6.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 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 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B正确;增设机构,

7、独立施政不符合史实,排除A;一职多官,互相牵制是宋朝的政治机构的特点,排除C;简化机构,总揽于上是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是历年常考的考点。在此,学生要了解三省六部制的以下几点内容。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但是三省六部制不能说成是分权与制衡,

8、这只适合西方政体。7.据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的中央机构A. 分工明确,互为补充B. 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 程序繁琐,效率低下D. 部门众多,相权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书、门下“相检察”,即互为补充;中书省负责“诏敕”,门下省负责“驳正”,它们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不是从相互牵制的角度阐述三省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效率,排除C项;材料不是从削弱相权的角度阐述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排除D项。8. 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

9、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 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 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 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 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有效信息“授安定令,诛大姓,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可以排除B、C、D,同时也可解读出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治理地方的关键因素。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对古代中国曾有这样的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皇帝任命的这些官员所拥有的权力不包括A

10、. 世袭政治上的地位B. 管理辖区的行政事务C. 征收辖区内的赋税D. 负责辖区的兵役征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在秦代,地方的官员完全由皇帝任免,没有世袭的政治地位,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郡县官员管理辖区的行政事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负责辖区的兵役征发。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吏没有封地,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

11、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权至高无上B.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C. 秦律严苛细密D.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等信息,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公九卿的地位和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制度,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皇帝掌握大权,具体事务由中央和地方官员处理,排除。11.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国君娶的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不久,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国君死去

12、,其王位和家业却被小儿子继承。他这样做A. 违背了宗法制的基本原则B. 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C. 显然是受到了妻子的胁迫D. 反映出妾的地位低下【答案】B【解析】【详解】按照宗法制的要求,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相应的财产和权力。根据材料信息,该诸侯国国君的大儿子属于庶子,小儿子是嫡长子,应当由小儿子继承。故答案为B项。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的做法没有违背,排除A项;这种安排是根据宗法制的原则,不是妻子的胁迫,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余子被

13、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余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1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皇

14、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13.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15、,故本题选D。1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则树兵也,求其息宁岂不难哉!”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追溯到A. 郡县制B. 西周分封制C. 王位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认为,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根源在于实行分封制,诸侯权力的增强对最高统治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故答案为B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又复立国,则树兵也”来看,秦始皇是对分封制的看法,排除C、D项。【点睛】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15.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说明嬴政A. 歌颂战争功绩B. 追求皇权至上C. 统一国家法度D. 实行先代礼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把皇帝的名号、印玺、命令神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