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085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说:“降及战国,目寻干戈,诸侯皆唯才是务,弃亲用羁,无国不然。”这说明当时A. 周王的天子地位丧失B. 宗法制走向了瓦解C. 郡县制开始得到推行D. 分封制走向了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弃亲用羁”说明当时诸侯国在用人上不再重视血缘关系,而是重视才能,这是宗法制瓦解的体现,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周天子的地位已经丧失,排除A;

2、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信息,排除CD。2.北宋太宗时,许王赵元僖因受御史中丞弹劾而上奏太宗表示不满,太宗说:“此朝廷仪制,孰敢违之!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摘。汝为开封府尹,可不奉法邪?论罚如式。”这表明太宗时期A. 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 监察职能得以发挥C. 贪赃枉法现象严重D. 重视对吏治的整顿【答案】B【解析】【详解】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排除A;由材料可知,皇帝奉劝许王要接受“御史中丞弹劾”,“论罚如式”,说明监察职能得以发挥,故选B;材料只是个案,没有涉及贪赃枉法的普遍性,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重视对吏治的整顿,排除D。3.西周时,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从政治角度看,古

3、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连接点是A. 禅让制B. 神权统治C. 嫡长子继承制D. 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国”“家”无关,排除A;神权政治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排除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分享政治权力,以保证王权的稳定,体现了“家国一体”,故选C;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种族、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排除D。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

4、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B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表象,不是内涵的体现,排除。秦帝国统治也不是法治的体现,排除C。D项说法不符史实,且材料强调政治形态的“现代化”是指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区别,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

5、权制的特点,理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即可知道答案。5.明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撰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内阁议政功能丧失B.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C.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D.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的职能变化,且朱元璋时期没有内阁,A错误;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结合所学,明朝皇权一直是在强化,没有削弱和衰落,D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宦官识字制度的

6、出现,这有可能会让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但宦官不掌握决策权力,B错误。6.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期亩产则高达10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1亩20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D.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 亩产高达10石左右”、 “一亩二十斛”,可以知道这种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故选C;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是

7、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7.丹麦古典人口学家摩根斯赫尔曼汉森著文指出,公元前4世纪,雅典将立法权和司法权交到法律委员会和陪审员手中,法律委员和陪审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上,并且宣誓忠于法律。雅典政治制度的这项改革A. 使民主政治逐步走向保守B. 有利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稳定C. 缩小了雅典决策权的范围D. 提高了获得公民权的资格【答案】B【解析】“雅典将立法权和司法权交到法律委员会和陪审员手中”,从而立法权和司法权由专门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来行使,有利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稳定。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掌握城邦的决策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8.美国历史学家

8、珍妮弗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这一观点揭示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A. 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B. 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C. 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评攻击D. 使雅典受到世界的长期关注【答案】B【解析】由“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雅典的民主政治滋生了这种自由开放的批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这种自由观念是值得推广的;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古代雅典民主的肯定的态度;D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雅典受到

9、长期关注。9.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 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B. 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C. 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 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结合所学,办理外交事务的官职由兼任并未专任,说明外务部的设立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故选D;列强侵华需要中国外交机构半殖民地化,而材料没有体现外务部的半殖民地化,排除A;外务部的设立是为了与国际外交接轨,不是为了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排除

10、B;兼职还是专职,不是专权的必然手段,排除C。1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时往来,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此规定A. 体现了对中国主权的维护B. 成为鸦片战争再次爆发的借口C. 限制了中英间的贸易往来D. 表现出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时往来,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反映了统治者害怕洋人与内地居民联系以威胁自己的统治,表现清朝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故选D;材料的规定不是维护清王朝的中国主权,而是避免中外冲突再次发生,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马神父事件和亚罗号

11、事件,排除B;当时英国商人还没有能力到中国内地经商,因而不会限制到中英间的贸易往来,排除C。11.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A. 政治协商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经济特区体制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这与材料中的“中央与地方”和“因地制宜”等信息相符,故选B;AD与材料“中央人

12、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不符,排除;C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12.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必须取得领导地位,这个革命需要有“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以“反对国家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军阀政治”“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说明中共A. 认识到民主革命的重心及依靠力量B.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不断发展C. 开始明确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以开展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的重心问题,排除A;由材料“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必须取得领导地位”“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说明新民主

13、主义革命基本思想不断发展,故选B;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明确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以开展国民革命,排除D。13.巴黎和会前,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人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现在这种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文中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当时提出的A. 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B. 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C. 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D. 循天下之公的“众治”主张【答案】C【解析】“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这是一条介于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表明

14、第二种文明(西方文明)已经到了末日, 因此,他提倡第三种文明,也就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C正确,A、B错误;D属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14.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A. 海关主权的逐渐丧失B. 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C. 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D. 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答案】B【解析】据材料“1850年走私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政府对英

15、商走私行为的妥协与退让,从本质上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朝海关职权逐渐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自然经济快速解体,英商走私也不能快速瓦解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不是1850年,故D项错误。故选B。15.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西之伪饮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 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 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 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D. 中英分岐巨大导致签约流产【答案】B【解析】【详解】天津条约是在英法联军武力侵略的基础上签订的,体现不出“平等协商”的特点,故A错误; 材料中英国代表表示该条约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公使权的规定,而清政府表示该条款使政府被列强“动受挟制”,表明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故B正确;尽管中英双方有很大的分歧,但天津条约还是签订了,“签约流产”的说法不成立,故D错误;清政府反对公使权的规定着眼于政府将受到列强的要挟,有违于传统的外交体制,并非突出维护国家主权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