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35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2、治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度(九鼎)2.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 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 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C. 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D. 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答案】C【解析】材料中“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王是人,也是神”等信息点,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神灵只是一种信仰,不是主导人事,故A项错误;祭祀与生产力先进与落后没有关系,现在仍有祭祀,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阶级矛盾的信息,故D

3、项错误。3.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亲戚”是指分封有血缘关系的人,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故正确,选择B项;是秦朝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表格中A项是周王的

4、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符合题意;B项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也无权继承王位,排除;CD项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然后分析出四个选项中哪个是嫡长子即可。5. 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欢迎。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

5、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考点:以家族血缘文化考查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点评:拓展思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6、.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

7、,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7.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 郡县制遭到破坏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崩溃,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

8、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郡县制,A项错误;B项错在“开始”;D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选C。8.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

9、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B。材料并没有涉及分封制历史作用问题,所以排除A;材料讲的是分封制的有关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所以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问题,所以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但是分封制后来随着血缘的疏远,逐渐成为了国家分裂的因素。9.唐代文学家

10、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分封制和宗法制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郡县制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指的西周的分封制,后者是指的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使得诸侯实力不断增强,挑战了周天子权威。秦始皇转而实行郡县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统治。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二世而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排除ABD三

11、项。1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天人合一B. 建筑功能齐全C. 皇权至上D. 国家大一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北京紫禁城11.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出A. 重视人才B. 皇权独尊

12、C. 尊崇自然D. 宗法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避讳,避讳其实就是皇帝制度在礼仪上的体现,反映了皇权独尊,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题意。12.“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等级制的森严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据材料“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3、这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说明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故C项正确;封建等级制本质上是为皇权服务的,故A项错误;皇帝安全的说法过于片面,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陛下称谓的由来本质”,学生可以联系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相关知识,得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结论,据此可以正确判断。13.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 丞相B. 太尉C. 九卿D. 郡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参加朝议的都是中央官员,选项中的丞相、太尉

14、和九卿等都是中央官员,故AB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郡守是地方官吏,没有资格参加朝议,D项错误,所以选D。14.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规范”是指A. 分封制度B. 世袭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并进行一定的完善。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故此题应选C项。

15、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15.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B. 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 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D. 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郡县制之下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16.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能够调动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