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35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十月检测历史试题201810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孔仅是南阳著名的冶铁业商人,东郭咸阳是齐国的大盐商,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商人之家,且精于计算。汉武帝对此三人委以重任,任命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命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汉武帝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经济部门B. 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被废除C. 西汉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D. 汉武帝并未真正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汉武帝重用的三个人都是商业领域的佼佼者,任命他们分管不同的经济部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有力控制与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商

2、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三位商人,不能说明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反映了汉代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国家对商业的管理,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下面是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A。明末农村耕作方

3、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C。3.唐代均田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诸永业(世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口分田身死“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唐律疏议又云:“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据此可知均田制下存在着土地的买卖均田制对官僚地主有利均田制有抑制土地兼并的考虑永业田不受官府的控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均田令中规定有20%的土地是永业田,当其家贫时,缺乏丧

4、葬费时,可以买卖,故正确;均田令规定80%的土地是口分田,口分田是随人的,人死则收回,这有利于官府掌握土地,意在限制土地兼并,故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均田制对官僚地主有利,故错误;根据唐律疏议又云:“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可得出均田制对永业田的买卖是有规定的,是不能随便买卖的,所以不能得出永业田不受官府的控制,故错误;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4.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A. 大量自耕农出现B. 土地兼并加剧C. 有效保护非耕地D.

5、 田庄经济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加剧了土地兼并,B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相反,土地兼并会导致大量自耕农的消失;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的特点,D不正确。5.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记述文献出处“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旧唐书回纥传“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全唐诗“诸邵多透纸袄为衣。”宋代渑水燕谈录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A. 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B. 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

6、的衣服C. 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D. 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答案】D【解析】人们穿着“纸衣”并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故A错误;“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纸衣成为唐宋流行服饰,故C错误;人们穿着“纸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故D正确。故选D。6.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韭,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 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 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 手工业出

7、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 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可知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故A项错误。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CD项错误。7.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D.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答案】B【解析

8、】【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D。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洪武实录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明史食货五宜德十一年(1436年)

9、“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 白银渐趋货币化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 纸币退出了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项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项错误。9.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

10、;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A. 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B. 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C. 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D. 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A不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C与史实不符,北宋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从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明代可能广泛流通白银,D符合题意。10.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

11、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A项排除;B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点睛】“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是解题的关键。11.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

12、,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 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兴起与了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影响,故A项错

13、误;B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B项;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鸦片战争,排除D项。12.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下表工业年增长率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比重1850-1870年1870-1900年1870年1914年英国3.12%1.6%31.8%14%德国2.7%4.8%13.2%14.3%A. 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B. 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C. 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D. 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德国的工业增长率和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比重已经超过了英国,反映了英德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由于英国消极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科技成果而德国积

14、极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科技成果而导致的, 即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解放程度、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等三个选项均只是相关原因而均非主要原因,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3.当代一位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关子贫穷将迫使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预言受到了及时理会”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经济繁荣发泄了无产阶级的怒火你不可能煽动一个衣食无忧之人闹事”。这位学者强调A. 马克思主义推动

15、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B. 政府和资本家的积极合作避免了社会动荡C. 工业革命促成经济大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改善D. 西方社会从此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福利国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为了避免工人阶级革命而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即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和资本家是被迫合作而非积极合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在二战之后才有的事情,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A. 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B. 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C. 传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