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15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某班同学在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四种观点,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隋唐政府的行政效率B. 三省六部制有效地加强了皇权C. 三省六部权力制衡机制影响了近代美国D.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这是否定选择“明显错误”的是,选择不符合史实的。A、B、D三项都符合史实。C项明显错误,三省六部权力制衡机制与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没有任何关系,二者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分散丞相权力加强皇权,是专制主义的发展。近代美国的三权分

2、立是防止专制,维护民主。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尽一切努力消除

3、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度创立利弊: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

4、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3.某人收藏有一本百家姓,开头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据其内容判断可能编撰于明朝B. 其姓氏的排序反映出皇权的独尊C. 按笔画多少排列姓氏古已

5、有之D. 其姓氏排序有深刻的含义和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按笔画多少排列姓氏的信息,故C项解释不正确,答案为C项。根据“朱奉天运,富有万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为朱姓王朝,故这本百家姓以朱姓开头,反映出其姓氏排序有深刻的含义和秩序,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曾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表明黄宗羲A. 反对封建统治者设置丞相B. 力主皇帝与丞相既分权又制衡C. 把废除丞相看作明智之举D. 认为废丞相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治理不善,这是不明智的,故

6、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表明黄宗羲是赞成设置丞相一职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黄宗羲主张皇帝与丞相既分权又制衡,排除B项。5.明太祖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和明太祖一样辛劳B. 废除丞相是明太祖过分辛苦的直接原因C. 明太祖的叙述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 明太祖的诗体现出古代“百僚”的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勤政与辛劳,与其辛劳直接相关的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无人为其直接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故不得不如此辛劳

7、,答案选B项,A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选项材料中没有说明,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6.有学者认为:“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该学者所研究的“制度”在实行之初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 导致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C. 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D. 加剧了官僚的腐化和堕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说的是科举制,故科举制的影响之一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

8、A项正确;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与宋朝的政策有关,并不是科举制导致的,排除B项;科举制的推行与国家财政危机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本身并不会加剧官僚的腐化和堕落,故D项错误。7.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演变的基本原则是A. 维护和服务于皇权需要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削弱宰相的权力D. 完善地方的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是服务于专制王权的,因此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发展都围绕着专制王权展开,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古代官僚体制演变的影响之一,并不是其演变的原则,故排除BCD三项。8.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仅有50米。这种现象充分

9、说明明清时期A. 政府决策机构与皇帝的关系日益密切B. 政府的行政效率在不断地提高C. 内阁和军机处已成为皇宫的下属机构D. 皇帝在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所处位置的变化,可以看出专制皇权在不断的强化,最终在清朝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内阁与军机处都不是决策机构;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所处位置的变化并不能充分说明其效率就高;内阁和军机处是皇帝的顾问及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并不是皇宫的下属机构,只是其位置位于皇宫内部。故ABC三项错误。9.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

10、成于汉武。”在这次“转型”中封建官僚制度逐渐代替世袭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制逐渐得到巩固王位世袭制逐渐趋于衰落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提出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的主张,废除分封行县制。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代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以展。故正确;秦汉时期仍旧推行王位世袭,故错误。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0.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7万枚秦代简牍,这些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通过对这些秦简我们可以研究秦代官方

11、文字的基本情况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起因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官方文字的基本情况,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故正确;因为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只涉及到地方的内容,无法涉及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内容,故错误。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1.左传载,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在一次出征前誓师时发表演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某班同学对该史料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正确的应是A. 春秋时期郡县制已得到普及B. 春秋时期已出现奖励军功的政策C. 春秋时期诸侯都

12、热衷于战争D.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彻底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可知,这是按军功的多少进行奖励的方式,故可说明春秋时期已出现奖励军功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有提及“郡县”的内容,但不能说明郡县已经普及,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诸侯都热衷于战争,排除C项;D项“彻底崩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境”主要指的是A. 皇帝制度B. 刺史制度C. 郡县制度D. 察举制度【答案】C【解析

1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郡县制得以沿用,故C项符合题意;皇帝制度是“中国之政”的核心之一,创立于秦始皇时期,故与“中国之境”不符,排除A项;刺史制度、察举制度是监察一方及选官制度,与“中国之境”不符,排除BD两项。13.史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由此可以推断楚庄王是分封制的坚决维护者春秋时期已出现县制春秋时期已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战国时期周王室已彻底没落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即县之”说明春秋时期已出现县制。“征舒弑其君”说明春秋时期

14、已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故正确;材料表明楚庄王在征服陈之后在陈的地盘推行县制,故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周王室已彻底没落,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14.“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秦始皇奠定的“规范”指的是A. 确立了皇帝世袭制度B.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D. 规范了官吏任免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帝王所用,后代虽有所损益,但只是对这一制度进行的补充与完善。故B项正确。世袭制是从夏朝启之后开始确立起来的,并非在秦朝确立这一规范

15、。故A项错误。郡县制只是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已经突破了郡县制的圈子,故与题意“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不符,排除C项。每个朝代的官吏任免各不一样,与“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不符,因此D项错误。15.吕氏春秋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种现象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有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激化了不同阶级间的矛盾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体现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