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093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九中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 是对宗法制的发展 B. 使政权趋向严密C. 有利于社会稳定 D. 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以看出商代的王位继承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位的资格

2、,弟弟也有继位资格,因此容易造成统治集团的权力纷争,故B项正确,B、C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材料中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商朝(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主宰国政。2.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

3、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A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故D项错误。3.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烽火戏诸侯”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表明,根据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表明诸侯仍然遵守“随从作战”的义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的原则,均不能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

5、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4.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宗法制是中国先秦政治制度核心C. 分封制存在弊端,最终被郡县制取代D. 分封制隐含着地方割据主义因素【答案】

6、D【解析】【详解】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从材料中的“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来看,分封制隐含着地方割据主义因素。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不是探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探讨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排除C项。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中的这一材料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强大诸侯国的控制B. 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C.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 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答案】D【解析】【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

7、学可知,材料“元元黎民”是指老百姓,材料“得免于战国”是指避免战乱,取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因此题干材料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故D项正确。ABC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以汉书中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对秦朝统一的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的分析理解。6.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 统治秩序崩溃B. 分封制走向瓦解C. 王室日趋衰微D. 宗法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

8、,主张“同姓不婚”,打破了“同姓不婚”也就使宗法制受到冲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统治秩序崩溃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宗法制而不涉及分封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同姓不婚”和宗法制度的密切关系。7.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你认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

9、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A. 甲乙错,丙丁对B. 甲乙对,丙丁错C. 甲丙对,乙丁错D. 乙丙对,甲丁错【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甲丙说法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明朝内阁的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乙丁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

10、除A、B、D项。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答案】D【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

11、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尚书令【答案】C【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才出现了百官甚畏之的现象,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是管理军事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编排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

12、廷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 廷议不同于西方近代民主C. 廷议避免了皇帝专权D. 古代廷议制度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廷议制度可以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不可能避免皇帝专权。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廷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廷议制度以皇权为中心,不同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从材料中的“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编排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来看,古代廷议制度不断完善。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图1到图2的

13、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幅图片“齐”“鲁”“宋”等名称,可知这属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第二幅图片中“辽东郡”“琅琊郡”“渔阳郡”等名称,可知这属于秦朝时期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体现的正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的繁简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2

14、.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 西周的分封制B. 秦朝的郡县制C. 汉代的刺史制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D【解析】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13.西汉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汉武帝时

15、期的A. 郡国并行制B. 郡县制C. 刺史制度D. 推恩令【答案】D【解析】“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的是多封诸侯而削弱其实力,即后来的推恩令,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故A项错误;郡县制秦朝时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的制度,故C项错误。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