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091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度平桂高级中学 高二历史月试卷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 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

2、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2.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 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

3、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3.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邻家一个未婚女子逝去时嚎啕 大哭,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他的举动震惊了世人。阮籍的言行表明A. 儒学社会地位降低 B. 离经叛道成为时尚 C. 追求个性和真爱 D. 儒家礼法遭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违背了儒

4、家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的要求,阮籍的言行表明当时儒家礼法遭到挑战,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4.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 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 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A. 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B. 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C.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D. 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答案】B【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和“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可知,中国士大夫阶层经邦济世的责任

5、意识,体现出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5.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 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A.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 儒学地位得以提升C. 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D. 焚书坑儒余波未了【答案】B【解析】刘邦批评陆贾引用儒家经典,而鼓励用历史兴亡来著书立作,体现出儒学思想在这一时期通过的陆贾努力有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因此本题选B选项,排除A选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

6、法家的思想;D选项错误,这与焚书坑儒没有关系。点睛:所谓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兴亡实际上都是陆贾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应用,只不过这时候刘邦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儒家这个名称,而在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通过陆贾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6.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这反映了当时A.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 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 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 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立代王为皇帝的理由可以看出,孝顺宽厚以及长幼有序等思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体现出儒家思

7、想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上古政治指的是禅让制,而材料与禅让无关;B选项错误,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代表着治国思想的改变,文帝上位之后依旧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D选项错误,若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代王将不能继承皇位。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仁孝宽厚、立长固顺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这番理论体现出的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而并非周礼、禅让等内容。7.吕氏春秋应同中称“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样乎下民。”淮南 子天文认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杆法令则多重螟。”这些言 论突出体现了A. 王权的神秘色彩 B. “君权神授”理论 C. 古代的自然崇拜 D. “

8、天人感应”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帝王统治的根本在于民。后半部分说明君主和上天是相同的,君主的暴政和法律的严苛会导致灾害,显然是“天人感应”思想,D正确;王权神话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和B错误;自然崇拜属于图腾一种,不符合材料“天人感应”思想,排除C。8.泰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托古 改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对此,最符合的史学理念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C. 历史是虚无的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站在现实立场上对历史

9、的认知存在差异。尽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开展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材料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对儒学的认识不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点睛:儒学“仁”“仁政”等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秦始皇时期信奉法家思想,儒学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把儒学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近代康有为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等,无不反映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密切关系,表现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特点。9.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

10、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 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在于A. 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B. 佛教的传播受到历届统治者的压制C. 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D. 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说明佛教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抵制,故D正确;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故A错误;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B错误;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

11、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排除C。10.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 出现反映了A.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C.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答案】B【解析】【详解】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B项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

12、,故A项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

13、排除D。1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D. 此时的文化“一统”可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答案】D【解析】【详解】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服务。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故答案为D项。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回答的转变的原因,排除;董仲舒的建议适应了维护“大

14、一统”的需要,从而被汉武帝接受,排除C项。【点睛】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经济实力得以恢复并逐渐增强,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表现在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社会矛盾尖锐、匈奴为患,这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13.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 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 外。”这些说法A. 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 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 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 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

15、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和“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可以看出,这些说法未脱离传统知识分子“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故答案为B项。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启迪作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14.他们在政治上的初步民主主义倾向和哲学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已达到中 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那些大胆激进的思想往往混杂着落后的成分,材料强调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的思想色彩B. 彻底地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C.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D.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倡导经世致用以及工商皆本等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但并没有提出建立民主国家的具体思想主张,显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故C项正确;近代民权主义思想主要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新型共和政治,明清时期思想家没有提出这些主张,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思想家只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